龐德良說,直到1980年《中日政府間科技協作協定》的簽署,中日兩邊電子信息工業才正式進入全面協作時期。隨著我國對外敞開領域不斷拓寬,商場需求不斷擴大、營商環境繼續改善,日本企業紛紛以獨資、合資、協作的方式來華設廠,從而兩國電子信息工業交易總額快速提高。中日電子信息工業協作起步雖晚,但開展較快。
依據日本財務省的統計數據,日本對華電子信息工業出口從2019年的3萬億日元添加至2021年的近4萬億日元,自華電子信息工業進口從2019年的5萬億日元升至2021年的6萬億日元。依據日本銀行的統計數據,自2019年以來,日本電子信息工業對華投資占制作業對華投資份額保持在兩位數,2021年達到16.3%。
龐德良表示,在新舊動能轉化、數字經濟轉型開展背景下,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不斷為傳統工業賦能,中日兩國電子信息工業協作已由傳統制作延伸至智能制作層面,兩邊在鋰電池、新能源轎車芯片、智能醫療機械設備等電子信息工業細分領域的務實性協作不斷增強。
“中日尖端醫療器械協作潛力巨大。”龐德良舉例道,日本作為傳統機械電子工業強國,醫療健康設備領域具有全球競賽優勢。近年來,我國科技自主立異能力繼續提升,不斷突破尖端電子醫療器械關鍵核心技術,高端醫療器械自主知識產權數量繼續添加。現在,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個把握高端磁共振悉數核心技術和整機制作的國家。“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邁入深度老齡化階段,日本成熟的設備體系、先進的醫療器械與中國巨大的醫療健康和養老護理商場需求相結合,為中日兩國深度協作提供了新關鍵。兩國在老齡化社會、智能醫療設備領域的高質量協作有望更加緊密。
在龐德良看來,中日電子信息工業協作也面對應戰。他剖析道,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抵觸等現實問題正深刻影響著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中日關系處在不進則退的關鍵節點。特別是日本調整國家經濟安全方針的行為對全球價值鏈分工、供應鏈及工業鏈布局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中日兩國電子信息工業深度協作將面對諸多不確定性。
“中日電子信息工業協作已走過50年,有基礎、有成效、也有期待。電子信息工業作為引領工業立異驅動、推進經濟開展、促進制作轉型晉級的重要引擎,是中日兩邊要點培養、扶持的對象,協作遠景可期。”龐德良認為,為進一步推進中日電子信息工業協作,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一是擴大中日電子信息工業商場敞開,深化中日互利協作。中日兩國電子信息工業開展絕不意味著憑空捏造、單打獨斗,而是應該加強兩邊方針協調、擴大商場敞開水平、添加電子信息工業細分領域的務實協作。中日兩國政府應順水推舟,依據各自工業開展定位、經濟社會改革需求、世界分工動態優化以及外部沖擊等要素,不斷調整電子信息工業協作的要點,引導工業協作方向,擴大利益交匯領域,促進兩邊電子信息工業晉級和制作業數字化、智能化開展。
二是憑借RCEP結構,推進中日電子信息工業鏈深度交融。RCEP的簽署達成了中日兩邊關稅減讓這一互利共贏的交易準則安排,可謂完成了歷史性突破。日本在半導體精細化材料、精細化設備方面極具優勢,我國則是全球最大、成長最快的電子信息工業商場,在電子信息工業鏈中游、下流方面極具競賽優勢。因而,中日應攜手深化RCEP結構,推進RCEP高效實施,打造中日互利互補的經濟協作網絡,加快完成中日電子信息工業鏈深度交融,以此促進兩國電子信息工業良性循環和高質量開展。
三是回歸商場根源,尊重商場規律。中日兩邊電子信息工業協作應遵從商場規律,不斷增進政治互信、加強高層對話、從體制機制層面一起發明、優化中日電子信息工業深度協作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中日經貿協作“壓艙石”和“推進器”效果,把互相的工業開展視為機會而非應戰,才能攜手促進電子信息工業的深度協作與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