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在10月,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新一期11家全球制作業范疇燈塔工廠名單,我國三一重工長沙18號工廠等5家工廠上榜,其間,三一重工長沙18號工廠是繼三一重工北京樁機工廠后,全球重工職業第二座獲認證的燈塔工廠。
“燈塔工廠”由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咨詢公司一起遴選,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是“數字化制作”和“全球化4.0”的示范者,代表當今全球制作業范疇智能制作和數字化的最高水平。
業界以為,18號燈塔工廠的建成,標志著三一重工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贏得先機,向“燈塔企業”跨進,并有望帶領我國工程機械職業成為“燈塔職業”走向全球。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侯文皓表明,本次獲選的5家我國燈塔企業均非初次獲評。在這些工廠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其上一任“姐妹”燈塔工廠的最佳做法。這些企業能再次獲選,說明他們現已形成了一套規范化的轉型安排機制,在迭代優化中繼續推廣“燈塔”最佳實踐。
日前,三一集團召開會議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力,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表明,公司將繼續深耕先進裝備制作業,全力施行好數智化、世界化、電動化戰略,全力打造好新能源工業“第二曲線”,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力,參加我國從制作大國變成制作強國的歷程。
“最聰明的廠房”怎么煉成?
2018年3月13日,梁穩根就提出以“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決心來推動三一數字化轉型。
同年,三一重工長沙18號工廠率先啟動燈塔工廠建設,邁出探究智能制作轉型的第一步。建成的長沙18號工廠占地10萬平方米,是工信部第一批智能制作試點示范工廠,被《華爾街日報》譽為“這里藏有我國未來工業的藍圖”。
11月初,記者走進位于長沙的18號工廠:偌大的車間靜謐,地上一塵不染,工人在操作渠道上熟練地操作著機器人,演繹著力氣與美的完美結合。廠房內只有少量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電腦屏幕以及各工種的機器人。
此次獲得燈塔工廠認證的三一重工長沙18號工廠,還有另外一個標簽——“最聰明的廠房”,是亞洲最大的智能化制作車間。今年7月,三一重工被《麻省理工科技談論》評選為年度“50家聰明公司”,成為我國工程機械職業僅有上榜企業。
怎么定義“最聰明的廠房”?三一集團董事、履行總裁兼總工程師易小剛表明,“凡是核算機能做的事,決不允許人來做”。
三一重工泵路事業部智能制作工藝所所長文蔚給《我國經濟周刊》記者舉例稱,以長沙18號工廠無人下料環節為例,由于工程機械出產都是大型結構件,一塊結構件就是幾噸重,要完結主動化轉運在曩昔不敢想象。曩昔,這道工序只能靠人工“吊龍門”完結,不僅勞動強度大,功率也比較低。尤其是,大型結構件的機器人主動焊接需求精確到0.5毫米以內,這個挑戰性可不小。而在推動長沙18號工廠智能化的過程中,團隊經過不斷摸索,一點點測驗,讓機器人主動上下料、分揀、組對、焊接等一項項技能都完結了打破。
易小剛介紹,與改造前相比,長沙18號工廠整體主動化率升了76%,可出產多達263種機型。2021年,18號工廠人均產量1471.13萬元,每平方米效益15.4萬元,兩項核心數據均為全球重工職業的“燈塔標桿”。
除了工藝流程完結智能化、數字化,三一重工內部也在一致數字化“語言”。
三一重工轉臺焊接班班長彭聰聰承受《我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表明,以前大量焊工在一線從事焊接作業,現在都學會了機器人作業,有些人還會簡略編程。作業強度減輕了不少,作業中的安全風險也消除了,“咱們基層技工完結一專多能,本身有一種價值完結感,每次跟同行溝通,他們都對咱們的崗位投來仰慕眼光”。
據彭聰聰介紹,三一內部鼓舞全員學習機器人操作,學會此項技能的職工可獎賞一萬元,薪酬可上漲一級,所以職工對機器人的學習熱情很高漲。許多關鍵崗職工還成為了高檔機器人作業導師,工人技能得到大幅提高,三一整體智能工廠作業水平也大幅提高。
在三一重工泵路事業部,80后劉文龍桌子上擺著《在線》《智能商業》《DAMA》等書本。當下,集團上下正在環繞數據架構、數據發掘等方面知識作學習要求,要求整體職工對數據處理、數據架構等知識有一致的知道。
易小剛表明,從2020年開始安排全員學習機器人操作技能,到今年安排數據架構方面的學習,三一管理層做這些作業的初衷是,堅持推動“數智化、電動化、世界化”戰略落地,一致全員知道、一致數字化語言,布局新賽道,將三一打造成智能制作的前驅、數據驅動型公司。
三一數字化現已融入出產管理各個環節。劉文龍給記者展示了他作為事業部長沙公司總經理的“數字畫像”:經過自主產線操控技能智能化,劉文龍所在的泵路事業部負責出產的鋼材庫存,從本錢操控到最后交給,全流程都展現在一張數字表格中。
劉文龍告知《我國經濟周刊》記者,這些數字畫像依據工廠1500多個攝像頭以及其他數據搜集工具的實時數據反饋出來,能完整反映手里作業的進度和功率,沒達標的方針會標紅預警。“數字化系統推動出產、調度、管理、計劃與供應鏈完結協同,真實完結全價值鏈的數據驅動,完結出產流程的管理智能化。”
“燈塔工廠”賦能,平穩穿越周期
身處工程機械這一周期性比較強的職業,梁穩根說,數字化是穿越周期的法寶。
有業內專家介紹,工程機械是典型的離散制作,職業繁榮期需求大量人員,低迷期往往需求操控人員數量。這就導致制作本錢高,商場呼應速度慢。當商場需求起來的時分,出產能力跟不上;當出產能力上來,商場需求可能曩昔了。
開始完結智能制作改造以后,三一長沙18號工廠在商場波動前就頗為淡定。“未來完結智能制作改造以后,三一就可擺脫周期束縛。”易小剛表明,面對工程機械職業低迷商場,工廠不需求裁人,只需環繞物流本錢和功率做優化提高,修煉本身內功;等職業旺季來暫時,也不需求招人,只需開動機器,產能就上來了。
文蔚說:“經過智能制作,三一制作本錢還可以完結20%的降幅,這讓咱們的產品更具有競爭力。以極低本錢、極優品質、極高人效為方針,修煉內功,可以讓咱們平穩度過周期,夯實根底迎接下一個上升周期。”
此外,梁穩根在內部會議上屢次提及:“讓咱們職工更‘值錢’,更有錢。”
彭聰聰對這句話印象尤為深刻。
彭聰聰告知記者,從一名簡略焊工轉型學習機器人編程新技能,他心里開始直打鼓——能不能適應新崗位,能不能成功轉型?“隨著編程學習的深化和對操作設備的熟悉,咱們操作的機器設備也不斷晉級,人越來越輕松,現在焊接主要是看機器。咱們現在不僅僅是一名焊工,而是業務一線的多面手。”
從功率詳細方針來看,三一鋼板的切開和分揀完全交給了具有3D視覺的AI機器人,精度提高至1毫米、周期縮短60%、材料糟蹋減少近一半。工藝工程師與技能工人的協同攻關,使轉塔機器人焊接工藝得以大幅優化,單臺套出產節拍縮短約75%,整體出產功率提高34%,完結了焊接島的達產、穩產。
文蔚坦言,經過搭建智能制作培訓系統和線下實訓基地,超60%的職工轉變為智能制作人才,而經過機器人和主動化設備使用,工人角色由操作設備變為指揮和看護設備。職工的價值提高了,三一的出產周期和人均產量也得以大幅提高。以泵送為例,對比燈塔工廠建成前后方針發現:人均產量提高了127%;出產交給周期縮短了51.6%;單位產量制作費用占比下降43%。
易小剛泄漏,燈塔工廠智能制作改造前后,長沙18號工廠的產線工人人數少了接近2/3;產能卻翻了一倍,燈塔工廠本來每月出產400多臺設備提高至每月產能打破900臺,智能制作帶來的效益提高非常顯著。
現在,三一的銷售額達1720億元,是上個周期峰值的一倍以上;許多一線工人變成機器人操作工,再也不必“灰頭土臉”,只用點點屏幕指揮,就有分揀、焊接、AGV等機器人來包辦大部分的臟活、累活、重活。
易小剛表明,三一集團正在加快推動數智化轉型,公司提出了“三個三戰略”,希望未來用3000名工人、30000名工程師,達成3000億元銷售額。
三一集團董事、履行總裁兼總工程師易小剛
三一智能制作規范“揚帆出海”
“三一智能制作經歷能輸入到歐美商場,讓許多競爭對手吃驚。一些工程機械巨子來三一,一看咱們的智造水平,他們都驚呆了。現在歐美商場還有很高的人工本錢,導致其在世界上競爭力較弱。經過‘燈塔工廠’智能制作經歷的輸出,咱們要使用低本錢和高功率優勢在世界商場上打造出核心競爭力。”易小剛告知《我國經濟周刊》記者。
8月15日上午,三一印尼“燈塔工廠”出產的首臺SY215CKD發掘機下線,標志著我國工程機械職業第一座海外“燈塔工廠”建成投產,開啟了三一智能制作規范出海的進程。
走進工廠,機器人鐵臂揮舞,AGV小車在產線和立庫之間快速移動,近萬平方米的出產區域完結人機高度協同。現在,這座工廠已開始完結組裝、物流、調試等12道主要工序的全網絡連接和無人化出產,這在中企海外制作中歸于初次。
“上到工業軟件和每一個數據,下到出產設備和每一顆螺絲,印尼‘燈塔工廠’完全參閱我國規范履行。”印尼工廠負責人丁世鋒向《我國經濟周刊》記者說,“這座工廠融合了三一在國內40多家‘燈塔工廠’的核心成果,這是我國工程機械職業智能制作的第一次海外系統化輸出。”
印尼“燈塔工廠”近千個搜集點搜集的工業大數據,跨越3000多公里,與國內的三一全球出產管控中心和樹根互聯“根云”渠道實時數據互聯,為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機型,甚至每一把刀具匹配最強算力,優化出產節拍。
據丁世鋒介紹,長沙18號燈塔工廠累計投入了5億元資金、打破了55項關鍵技能、攻克了上千項難題,形成了燈塔工廠實踐經歷;其多項原創技能方案敏捷在三一集團其他45個工廠全面推廣,往外支持了4062個考察團、10萬人次的學習溝通,完結了數智化能力外溢。
據三一重工董事長向文波介紹,現在,三一46座數字化轉型工廠正在憑借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沿技能,打造才智工廠藍圖,將智能制作拓展到工業鏈上下游環節。
當下,三一“燈塔工廠”智能制作規范不僅完結成功出海,也正向職業上下游輸出,為協作伙伴和供貨商供給數據互聯改造經歷,為供應鏈端客戶供給智能制作的晉級服務。
易小剛表明:“現在每天來參觀長沙18號工廠的機構和企業川流不息,咱們樂意輸出三一的數字化經歷和理念。咱們要以敞開的姿勢,讓更多協作伙伴和上下游供貨商真真切切看到三一經過智能制作完結降本增效的成果,鼓舞供貨商也參加智能制作的大潮流。三一與供貨商等協作伙伴開展數字化轉型協作,幫助他們提高功率、降低本錢、改善質量,平穩度過職業經濟周期,這無形中也提高了本身競爭力。咱們勾勒的圖景是:與協作伙伴一起打通供應鏈上下游,形成智能制作的工業生態圈。”
“咱們預測,未來整個我國制作業可能會往規模化、集中化、專業化方向開展。”易小剛坦言,未來,經過全球燈塔工廠網絡技能擴展和經歷共享,三一將致力于智能產品、智能制作、智能運營的數智化轉型,盡力成為全球工程機械職業的智能制作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