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無錫尚德成立開始,我國光伏工業閱歷了三場大洗牌后,形成了一條分工明細的強大供應鏈系統,并雄冠全球。
?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現,到2021年末,我國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3.06億千瓦,接連7年穩居全球首位。
但是,在巨大成績的背后,是盲目擴張和產能過剩。
大量光伏項目一擁而上。依據我國光伏行業協會初步統計,2021年初至2022年6月,我國光伏擴產項目超越300個。
光伏企業數量劇增。企查查數據顯現,到2022年8月底,我國有49.62萬家光伏相關企業,今年前8月新增光伏相關企業達9.15萬家,同比增加超越45%。
大量本錢涌入。2020年,可統計的光伏產能出資為4000億,2021年超越了8000億,2022年至今的產能出資已超越7000億。
但歷經野蠻成長后,國內的光伏工業受困于多重要素影響,其實已到了攤牌、洗牌時間。
其間原因本源在于:國內光伏工業受制于周期性動搖和政策補貼退坡的擾動,尚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錘煉,要長時間稱雄國際,至少必須要通過國內市場化的洗牌——“攘外必先安內”。
這也意味著,國內光伏業一方面臨外在攤牌,但另一方面臨內也有必要開啟新一輪的“洗牌”。
未來,我國光伏工業怎么開展?
福卡智庫內部報告《光伏工業成人禮——攤牌與洗牌》分析指出認為,對我國而言,在穿越大風大浪后,至少把握了三張“主力”:價格牌,市場牌,時勢牌。
現在我國的光伏工業正處于由粗豪式開展向精細化開展,由拼規劃、拼速度、拼價格向拼質量、拼技術、拼效益,由補貼依靠向逐步完成平價,由國內“自嗨”到深入參與國際競爭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