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能源報昨日消息,因為電池求過于供,已有儲能企業被逼暫停接單——“整年都在全國各地跑項目,但眼下不得不提前收尾”。自9月底開始,相似狀況較為遍及且形勢愈演愈烈。
還有多家電池廠商表明,儲能電池求過于供,現貨已排期到下一年;且“即便有貨,數量也十分有限,呈現‘價高者得’的狀況”。
實際上,此前已有多家儲能廠商“抱怨”電芯供給緊缺,例如:
科士達之前透露,儲能電池的電芯相對緊缺,價格相對較高,占產品本錢比重較大;
金冠股份也曾表明,受儲能電芯提價及供給缺少影響,一些項目投資推動緩慢。
在國內某頭部光儲龍頭企業中期財報溝通會上,辦理層提及,長期來看,戶用儲能與電網的友好、跟家用電器的匹配和充電樁的適配等方面軟實力是關鍵,但中短期而言,1-2年電芯的供給瓶頸是關鍵。
此外,GGII 9月也發文指出,電芯緊缺已成為困擾(戶用儲能)職業強大開展的最大隱患風險。
為何會呈現缺少?
一方面,年末并網要求驅動下,儲能電池需求集中釋放。
此前,國家能源局提出,進一步推動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成并網,如期完成2022年許諾并網方針,加快配套儲能調峰設施建造,確保同步建成投產。
華能清潔技能研究院儲能技能部主任劉明義稱指出,“此次儲能電池缺少是可以預見的”,上半年處于本錢考慮,一些新能源項目延遲建造節奏;Q4為完成年末并網要求,不得不集中購買電池。
另一方面,儲能廠商還必須與新能源車“搶”電池產能。
劉明義表明,比較新能源轎車的需求規劃,儲能電池的商場盤子還偏小,議價能力也較弱。
中國能源報昨日文章中,也有企業人士坦承,“儲能建造本錢比項目規劃時上漲了一大截,即便想盡辦法拿到電池,還要給高價,算不過賬來。”因而,公司部分新能源項目已將并網時間后延至下一年第一季度。
總體來說,海內外極為旺盛的儲能商場又進一步推高了電池需求。綜合近期多家組織數據:
國內9月36個新式儲能項目開標,總容量6.05GWh;同期44個新式儲能項目投標,總計規劃12.59GWh。歐洲戶儲訂單遍及已排至下一年4月。美國上半年儲能新增裝機2.125GW、5.843GWh,同比增加239%和173%。
旺盛的需求下,也有儲能廠商“先下手為強”。例如科陸電子此前一口氣與四家鋰電池公司簽署收購協議,2023-2025年意向收購量達16GWh。
缺的終究是什么電池?
“首要缺少的是280Ah大電芯。”企業人士介紹。
當時,儲能電池商場中,大型儲能是首要應用商場,電芯以280Ah以上為主,向更大容量、低本錢、長壽命和高安全方向開展;而戶儲則以100Ah以下小電芯為主,圓柱、軟包、方殼封裝方式均有。
值得一提的是,儲能電池收購或項目投標遍及要求單體電芯容量達到280Ah及以上。
比較小容量電池,280Ah大電芯具有多重優勢:
(1)能量密度更高,在PACK端零部件使用量減少,本錢優勢凸顯;
(2)大容量電芯在安全性方面也得到顯著提升,關于長時儲能場景的運用也更具優勢;
(3)大容量電池BMS辦理難度較低。
也正是在這種狀況下,280Ah電芯已成為電池廠商的布局要點之一。據GGII不完全統計,寧德時代、億緯鋰能、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11家公司已有相關擴產方案。
此外,湛藍鋰芯、孚能科技與欣旺達近期發布的擴產公告中,也均已明確提及儲能電池。
長期來看,劉明義認為,儲能電池求過于供是階段性的,電池絕對產能足夠,隨著很多新增產線達產,預計下一年供給缺少問題將得到緩解。“這是一個商場博弈的過程,若電池提價太高,供給缺少,新能源企業算不過來賬,有些項目甘愿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