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區全力推動大運河文明帶建造探訪
俯瞰大運河。河北日報通訊員王韜攝
百獅園內緊鄰大運河的滄曲書社。河北日報通訊員楊洋攝
京杭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完結旅行通航后,市民身著漢服坐船出游。河北日報通訊員楊洋攝
滄州市運河區,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運河命名的城區。
千年運河穿城過,跨越展開繪新圖。今年以來,運河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建理念,以“維護好、傳承好、使用好”大運河為宗旨,結合上位規劃及城市更新,杰出運河全線整體規劃系統推動,堅持古為今用、強化傳承,優化布局、合理使用,從人居環境、農旅交融、文旅交融等方面提升大運河沿線整體面貌,完結“運河連灣顯鄉韻、林田疊翠映古今”總體目標,全面建造大運河宜居城市,展示“河海獅城、文武滄州”的城市活力。
“留拆改”并重,全力推動城市更新
清晨,走進大運河畔的百獅園,101座石獅雕塑串聯起公園的文明節點,沿河垂柳依依、水流潺潺,游人或漫步,或訓練,兩座新建步行橋連接起對岸的南川樓和朗吟樓,與不遠處的清風樓相互輝映。
“我便是在運河濱長大的,這幾年運河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這些景點都成了我們晨練的好去處。”市民李先生笑著說。
打造大運河文明帶,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嚴重決議計劃布置。運河區作為滄州市中心城區,是滄州市大運河文明帶建造的主戰場、主陣地。無論是百獅園還是南川樓文明街區,抑或是運河公園、園博園,項目建造前期都離不開土地征收。運河區委、區政府按照滄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布置,對照上位規劃,結合城市更新,堅持“留拆改”并重,全面活躍合作滄州市大運河文明帶建造。
近年來,運河區以大運河文明帶建造為主線,整體干部隊伍發揚“強信念、育情懷、提素質、勇擔當”的運河精力,打破運河區史上一項又一項征拆記載,一次又一次地改寫“運河速度”。百日攻堅完結了大運河公園1200畝、百獅園382畝土地征收作業,為展示大運河生態修正面貌供給空間支撐;60天,順利完結園博園片區2個村莊征拆、4000余畝土地征收、8家企業搬遷,為打造一屆有影響力的“大運河上的園博會”供給有力保證;僅用40天,南川樓片區征收告捷,為再現清風、朗吟、南川“三樓相映”古運河景觀奠定堅實基礎;26天,堤頂路貫穿南運河示范段項目征收完結,為堤頂路全線貫穿創造條件……
跟著河北省第六屆園博會花落滄州和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大運河文明帶建造敞開了新篇章。
占地4000畝的園博園內,北山拔地而起,主園區、中國大運河非遺展示中心和大化工業遺存提升改造3個板塊均顯現雛形。完結旅行通航的13.7公里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沿線配套工程悉數竣工,堤頂路全線貫穿,城市慢行步道系統不斷完善,城市精彩中軸線成為廣大市民休閑娛樂好去處。
現在,南川古渡、朗吟樓、南川樓依河而建,運河區城水相擁,美景如畫。
加強環境整治,運河兩岸漸成景色
綠色是大運河的底色。運河區推動大運河文明帶建造以來,運河兩岸漸成景色。
近年來,運河區在大運河河段施行環境衛生清理整治與生態修正工程。通過河道清淤、堤岸加固、生態修正等工程,對原有河灘荒地、廢棄修建進行清理收拾,河灘荒地搖身變為運河公園,不僅滿意了周邊居民日常休閑游憩需求,更成為滄州人喜愛的“網紅打卡地”。
緊鄰運河的滄州形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明工業園,自建成運營以來,已成為滄州市集青少年科普研學、大運河文明傳承及高端馬術運動傳達、生態旅行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更是運河沿線文旅交融的模范。
量體裁衣,杰出特征。運河區充分考慮大運河沿線自然生態、前史文明等特征資源開發需求,深挖沿線工業特征,依托運河沿線風土人情,大力展開特征農業,堅持一村一策、因戶制宜,優化村莊修建面貌和基礎設施布局,杰出大運河文明屬性和綜合功能,打造大運河宜居城市。
地處大運河畔的葡香園、果嶺灣、運河灣桃源等四季果林采摘園吸引著市民前來,“農業+旅行”不斷展開,沿河村莊串成一條集休閑觀光、生態改進、文脈展示于一體的大運河生態旅行長廊。
為打造運河最美生態,運河區堅持綠色展開,維護優先,從加強運河兩邊環境整治下手,對堤頂路兩邊及河灘地區域寒酸房子、殘垣斷壁進行拆除,對堤頂路兩邊未成活樹木及時鏟除補栽,對河道內倒伏樹木、廢物、雜草等進行清運,為大運河維護傳承和使用供給有力的生態保證。
以大運河沿線22個村為重點,針對村莊坑塘周邊、主街道兩邊、房前屋后等重點部位,運河區投入很多人力、物力,深化展開“五清三建一改”舉動,共清理生活廢物7.23萬立方米、雜物550余處、坑塘19個、畜禽糞污20余立方米、殘垣斷壁27處,建造小游園小果園小菜園及停車位15處,新建公廁124座,同時,持續推動廁所排查整改。區級領導加壓推動、包聯到村,兩鎮及相關部分一線作業、執行到位。
加強綠色廊道建造,活躍展開大運河沿線林地補植、辦理、養護作業,營造綠帶鑲嵌、繽紛多彩的“綠廊花堤”,已完結沿岸各類林木補植3700余棵。小王莊鎮何家場村通過不斷改進生態環境,大力展開林木更新,全村現有用材林18萬株、經濟林5萬株,林木覆蓋率達96%,獲“省級森林村莊”稱謂。
現在,運河兩岸打造出春季桃紅柳綠、夏日綠樹茵茵、秋季楓葉浸染的運河生態帶風光。
傳承運河文脈,維護運河文明
展開南川樓出土沉船文物維護作業,修正出土的宋金時期文物200余件;發掘以明代長蘆鹽運使司為主的前史文獻,收拾以南川樓、朗吟樓為代表的前史修建及史料;舉行非遺展演、功夫展演、雜技表演、書畫展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展示運河風采……運河區活躍施行運河沿線文明遺產維護工程,加大對運河沿線物質文明、文物遺產的清理和補葺力度,健全物質文明遺產維護名錄。
大運河作為一個南北交流、中西匯通的文明樞紐,在漫長的前史中留下了名貴的遺產。在運河區署西街,坐落著一座私人博物館——滄州博施博物館,它見證了滄州近代醫學的展開,記載了滄州對外交往的前史。該博物館館長于龍華從事博施醫院前史研究已經10余年,他造訪了運河沿線多個城市,收集研究了多個區縣地方志和史料,博施博物館的前史不斷得到豐厚。這兒也成為滄州許多專家學者研究運河文明的聚集地。
為了傳承好非物質文明遺產,運河區展開全區非物質文明遺產資源普查,完善代表性項目制度。安排展開非遺傳承人培訓,加強對運河區非遺傳承人的辦理與服務。活躍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作業。今年上半年,全區新增市級非遺傳承人5名、區級非遺項目9個,獅城按摩、烙畫兩個項目成功申報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明遺產。
近年來,運河區深化發掘和豐厚運河文明內在,傳承運河文脈,引發運河新生。該區確定了“1+5+33+N”的作業思路,即重點精心策劃準備一個“大運河文明集中宣揚月”,統籌做好大運河文明研究闡發、文明遺產維護傳承、文旅交融展開、文藝精品創作出產展示、對內對外宣揚推介5項重點作業,細化33項具體行動,終究構成若干項大運河文明宣揚的首要成果,為運河區推動大運河文明帶建造供給智力支撐、輿論氛圍、文明力量,全面提升運河形象、展示運河文明、彰顯文明自信。
一條大運河,便是一部前史故事書,注重傳承,才能讓運河故事代代相傳。
該區依托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運河大講堂”,定時約請各界專家學者、文明名人、非遺傳承人展開運河文明主題講座,宏揚大運河傳統文明,為運河兒女供給“文明大餐”;展開“運河情·故土夢”主題365百姓故事匯,約請生長在運河區的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運河人講述與故土運河的故事;搜集大運河及沿岸的前史、地輿、經濟、社會等人文社科類史料,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民俗民諺等文學作品,以及運河展開變遷的各類圖片,展示大運河厚重的傳統文明和豐厚的人文前史……
堅持文明引領、發掘文明資源、宏揚運河文明,運河區施行“標示運河”工程,持續打造“美麗運河”主題文明旅行品牌,選取典型文明遺產、古跡、古樹等,掛牌登記統一設計展示。在運河區行政區域范圍內推選能夠代表運河區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美食、古跡、文學作品、非遺產品等,打造文明旅行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