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9月15日,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來”為主題的全國科普日活動正式啟動。在我國科技館區的活動現場,地熱能、核能、海洋能等新動力科普展招引不少人停步。
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開展有規模有效益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等新動力,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維護,積極安全有序開展核電。
在我國科協與我國石化聯合打造的我國首個地熱科普展展廳,我國石化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首席專家劉金俠告知科技日報記者,地熱能是來自地球內部的一種可再生動力,可用于發電、供暖、農業和工業等范疇。
據國家地熱能中心初步統計,近十年來,我國水熱型地熱能直接利用以年均10%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底,我國地熱能供暖面積累計達到約13.9億平方米,折合年代替標煤3710萬噸。
多年來,我國石化不斷推動地熱能規模化、效益化開展。劉金俠介紹:“現在,我國石化擁有1個地熱重點實驗室、50余項技能專利,已累計建成地熱供暖能力8000萬平方米,地熱事務遍布全國9個省市的50余個城市。其間,雄縣地熱能開發案例被國際可再生動力組織列入全球推廣項目名錄。”
“這次科普展是為了向全社會宣揚地熱能、新動力,讓咱們看到開發地熱能的相關技能現已較老練且可復制可推廣,打消咱們對開發應用地熱的顧慮。”劉金俠說。
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以及黃河流域生態維護和高質量開展是國家推動的重大戰略。
“咱們沿黃河流域打造了許多地熱演示項目,這不僅起到環境維護和治理的效果,還有助于推動‘雙碳’目標完結,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劉金俠稱。
在科普日展覽上,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演示工程模型招引了眾人圍觀。
2021年12月,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演示工程1號反應堆完結發電機初始負荷運轉實驗評價,成功并網并發出第一度電。
“這是全球首個并網發電的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項目,標志著我國成為國際少量幾個掌握第四代核能技能的國家之一。”我國華能核電事業部出產技能處工程師李奕彤告知記者。
據李奕彤介紹,高溫氣冷堆被稱為“不會熔毀的反應堆”,具有環境適應性強、用處廣泛等優勢,能為區域供暖、石油化工、稠油熱采、海水淡化等范疇提供安穩的熱源,為二氧化碳發電供熱,未來還可經過高溫制氫為氫動力提供安穩的綠氫來歷。
據估算,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每年發電量14億度,可為200萬居民提供一年的生活用電,估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萬噸,為我國生態開展貢獻綠色力氣。
“咱們希望向公眾展現核能發電的原理、安全性及其用處,讓更多人了解核能、承受核能,支持國家安全有序開展核電。接下來,咱們會繼續對高溫氣冷堆演示工程進行調試,爭奪提前完結商業運轉。”李奕彤說。
海洋是巨大的動力寶庫。青島國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黃笑晗在承受記者采訪時稱,我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推出的“通明海洋”方案經過在西太平洋—南海—東印度洋建造觀測網,研究該重點海域多尺度能量、物質運送和交換機理,構成具有國際水平的環境、資源與氣候新的前沿交叉學科體系。
在黨的二十大行將召開之際,上述公司有關負責人稱,他們將不辱使命,緊緊依托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青島海洋范疇高校、科研院所,將海洋范疇的科研優勢轉化為工業優勢,為建造海洋強國貢獻更大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