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tz7uj"></menuitem>
    1. <tbody id="tz7uj"><bdo id="tz7uj"></bdo></tbody>
        <progress id="tz7uj"><bdo id="tz7uj"><strong id="tz7uj"></strong></bdo></progress><menuitem id="tz7uj"><strong id="tz7uj"></strong></menuitem><tbody id="tz7uj"></tbody>
        <progress id="tz7uj"></progress><tbody id="tz7uj"></tbody>

        1. <progress id="tz7uj"></progress>
          <samp id="tz7uj"></samp>
            資訊頻道
            下載手機APP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頻道 ? 企業動態 ? 正文

            車企不想給寧德時代打工了

            來源:全球起重機械網??人氣:5093
            |
            |
            |
             8月29日,本田轎車宣告與LG新動力達成協作,雙方將在美國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公司將首要出產鋰離子電池,為北美商場的本田和歌頌電動車型供給電池,這是本田首家動力電池工廠。


            此次協作項目的出資總額為44億美元,方針年產值約為40GWh,估計將于2023年開工建設,2025年量產。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合資公司的股權比例,本田與LG新動力分別占股份比為49%和51%,這意味著LG居主導地位。本田甘心“讓位”,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其對動力電池的火急需求。

            這不是LG新動力第一次被車企“相中”。早前,LG新動力還與美國通用轎車、歐洲Stellantis集團成立了電池合資公司。除了LG,SK立異旗下的電動轎車電池制造商SKOn也和福特聯手,將在美國建一座年產能140GWh的電池廠,方針是成為美國最大規模的電池廠。

            一邊是美國、日本車企挑選和韓國鋰電池大廠深度綁定,另一邊來自德國的BBA(指奔跑、寶馬和奧迪)則更傾向中國品牌,如寧德年代、孚能科技和國軒高科等。

            從國內狀況來看,車企和動力電池廠商協作儼然已成趨勢。

            那么,歐美、日韓車企和動力電池廠商的強強聯合添加,會對整體格局發生怎樣的影響?

            車企被逼上梁山?

            車企造電池,歸根到底當然是為了商業最大化,賺更多錢。

            從直接動因上,可分為兩類——“去寧化”和“彎道超車”。

            以寧德年代為代表的動力電池廠商,幾乎是握住了車企的咽喉。動力電池占到新動力轎車40%乃至更高,這對車企是巨大的本錢變量。盡管寧德年代、國軒高科等動力電池企業也由于原料本錢上漲叫苦不迭。但對下流車企而言,受制于人,時常擔憂會不會被卡脖子的滋味總歸不好受。

            在議價才能上,沒有造電池才能的車企,也容易喪失主動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上月國際動力電池大會上揭露表明,“動力電池本錢現已占到新動力轎車的40%~50%,乃至60%,那我現在不是在給寧德年代打工嗎?”這個抱怨,反映出不少車企的苦衷。

            寧德年代現在握有很多長時間訂單,這進一步加大了新造車企業們的不安全感。長時間訂單名單包含但不限于與特斯拉的4年、與長城轎車的10年、與奔跑商用車7年訂單等。這些大車企提前鎖定未來幾年的很多電池產能,沒來得及簽長單的企業們,或很難從剩余有限產能中獲得足夠電池供給。

            跟著碳中和、碳達峰方針的提出,全球范圍內對新動力車和動力電池的需求恐只增不減。在這個大前提下,誰把握了電池技能,其實就是把握了最重要的話語權。

            在這一點上,傳統車企,尤其是海外車企,在新動力發展中已有掉隊趨勢。以德系為代表的歐洲車企,之前的精力集中于清潔火油;以豐田為代表的日企全力押注氫燃料電池;美國傳統車企對電動轎車之前多以張望為主。

            錯過了第一波浪潮,又不想掉隊的車企只能挑選與已有的電池大廠協作,進而快速進入電動新動力車范疇。

            現階段,盡管美國電動化轉型相對緩慢,但美國車企在造電池這塊分外積極;韓國現代轎車上一年和LG共同宣告了印尼建廠計劃,最近又傳呈現代和SKOn在評論美國建廠一事;日本政府部門稱要出資約3.4萬億日元(約合245.5億美元)制作電池制造基地,要開始全面電動化進程。本田的第一座電池廠,或成為日本車企加大電池出產出資的切入點。

            對于國內企業,動力電池獨自出海還具有更高的性價比和可行性。我國作為電動車滲透率最高的國家,也才不到20%,其他地區則更低,這意味著巨大的添加空間。相較于整車出海容易受限于品牌認知、消費偏好、國家政策(如補助、關稅等)等要素影響,動力電池獨自“出道”,阻力會小不少。

            自建or協作

            比亞迪造車和造電池二合一,財報體現優異,現在電池不僅能自產自用,還能對外出售,可謂賣車、賣電池雙豐收,羨煞一眾車企。也會讓不少車企發生“我上我也行”的感覺。

            但是,這很可能是錯覺,比亞迪的成功并不好仿制。

            比亞迪是做手機電池起家,本身積累了電池技能,結合新動力轎車研制,在功率上事半功倍。其獨門絕技刀片電池,有較高的技能護城河——保留了磷酸鐵鋰高安穩性、高安全性、高壽數的優勢同時,還進一步提升了能量密度,能比肩三元鋰電池的續航里程。

            截止到2022年5月動力電池全球裝機量和市占率排名

            數據來歷:SNEResearch

            能自產自銷的還有蜂巢動力。作為長城轎車孵化的電池公司,依托于長城轎車的新動力電動車銷量,以及母公司的資源,蜂巢動力具有安穩且足夠的外部客戶源,如國軒高科、海外車企Stellantis等,“金主”和“后臺”都相當安穩。

            相比之下,其他車企自建電池廠風險過高,技能和本錢上的劣勢是兩大阻止。

            技能研制需求很多資金投入,自研的終究成果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尤其是電芯材料、體系集成、電池辦理這三個要害范疇,很多專利都集中在電池廠商手中,車企的自研投入很可能淪為沉默本錢。

            以龍頭企業寧德年代為例,其剛剛發布的麒麟電池(估計2023年全面上市),是其第三代CTP技能的集成,成組功率到達72%,超呈現在CTC電池技能,創下了電池包成組功率的新紀錄。這個打破是根據寧德年代技能脈絡完成的——從電芯到裝車之間的中間環節逐漸取消,體系成組功率穩步提升。

            而所謂的“合建電池廠”一般有兩條途徑:車企和電池企業簽定長時間結構,或許車企和電池企業共同樹立合資工廠。

            先說簽定長時間協作結構的狀況,這種形式可以在理論上確保供給。但假如再一次呈現上游原料的大幅度波動調整,或工廠交給量缺乏的狀況,將嚴重影響車企的產能。受疫情影響,本年上半年長三角產業帶的電池供給呈現延遲,就直接影響了不少車企的交給。

            類似本田轎車與LG新動力這種互為補充的自建+合建形式是當下干流,這是受電池自主權、研制本錢影響,以及平衡風險、相互妥協的成果。

            格局會被顛覆嗎?

            根據揭露材料顯示,車企布局動力電池產業鏈的計劃出資金額已高達5000億元,未來估計還將不斷添加。

            從車企體現來看,比亞迪和特斯拉是兩大龍頭;造車新勢力體現差強人意;傳統車企喜憂參半;日韓系新動力有被邊緣化的風險;BBA等老牌勁旅認可度依然堅挺,但可挑選新動力車型較少。

            絕大部分國內車企都已發動動力電池建廠項目,但除了上面講到的比亞迪和長城轎車,其余大部分還處于試水階段,雷聲大,投入小。

            典型的如蔚來轎車計劃出資2.185億元新建研制項目,包含鋰離子電芯試制線和一條電池包pack線;廣汽埃安自研動力電池試制線于本年3月打樁開建,估計年末建成,加上已有自建的巨灣技研出資,一共出資13.36億;零跑、威馬、恒大也都發動自建電池廠計劃,其間零跑投入估計為2億,威馬、恒大投入資金不詳,但估計也不會高。

            這些投入相較于本田轎車與LG新動力的44億美元歸于小巫見大巫。

            當然也有特殊的,吉祥是少有重倉電池廠的車企,自建電池廠出資累計已挨近700億,包含耀寧、威睿、衡遠新動力等多個自建廠商。吉祥也是合建電池廠投入最高的國內車企,和寧德年代、LGE、孚能科技、欣旺達、衛藍新動力等電池廠商協作出資也到達近300億。

            海外來看,“老邁”特斯拉早在2021年9月就發布了4680電芯和CTC技能。在本年第一季度的財報會議上,馬斯克稱交給了首批搭載自產4680電池的電動車。若消息屬實,特斯拉也將有望在不久后參加自產自銷“沙龍”。

            大眾轎車體現較為急進,大眾轎車宣告將出資超過70億歐元制作電池工廠,并表明到2030年前將在歐洲樹立6個廠,總產能不低于240GWh,方針是2025年新動力車銷量逾越特斯拉。

            此外,豐田、通用、福田、寶馬、奔跑也各有動作。不過,看似如火如荼,但在產能上,這些車企能與電池廠商相抗衡的,實則很少。

            動力電池要盈利,年產能至少需求20GWh;要完成較為理想的運轉功率,要到達40GWh。要真實具有商場競爭優勢,則要跨過100GWh的門檻。這一門檻對應的轎車數量,約為150萬臺。

            實際狀況是,現在還沒有年銷量能到達百萬臺以上的新動力品牌,龍頭比亞迪和特斯拉2021年銷量分別為60萬輛和93萬輛。乃至能到達年銷30萬輛,產能20GWH這個最低下限的新動力品牌都不多。

            根據韓國商場研究機構SNEResearch的統計,2021年全球電動轎車動力電池總產值不到300GWh(296.8GWh),除開兩大龍頭,剩余的車企占比可想而知。

            但所有車企似乎都在窮追猛趕。彭博新動力、韓國SNE、高工產研GGII等干流動力電池研究機構對2030年全球車用動力電池商場規模的預期都在3000GWh以上。

            比照現在的不到300GWh的產值,是至少十倍以上的增量空間。加之國內外車企、電池廠商的大“混戰”,未來格局充滿了變數和變量。

            參考材料:

            [1]《動力電池:車企們的新角斗場》,來歷:鈦媒體

            [2]《車企造電池,需求過三關》,來歷:財經十一人

            [3]《近30家車企布局電池產業鏈,背后的邏輯是追逐趨勢還是防止被掐》,來歷:搜狐轎車

            [4]《換電只買車身就行?車企不甘做“打工人”》

             

            文中內容、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刪除!
            ?

            移動版:車企不想給寧德時代打工了

            相關信息

            • 綠動三秦大地!徐工電動先鋒引爆西北市場
            • 近來,電動前鋒E路共贏徐工純電動挖掘機品鑒會在古城西安隆重敞開,本次活動招引了近兩百名職業專家與資深客戶到來,徐工挖機攜電動雙雄閃耀三秦大地。綠色科技,全速競跑新能源賽道?在國家...[詳情]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