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商務部研究院世界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明,我國的優勢在于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與耐性。鑒于當下全球經濟衰退的遠景,本年下半年,出口方面或許會呈現需求萎縮、庫存擁堵、訂單過剩的狀況,因此需進一步拓寬國內市場,為外貿企業穩住市場主體,進一步提高我國在世界分工中的位置。
我國優勢難以忽略
在全球通脹居高不下、各國央行利率上調的背景下,2022年,我國的出口繼續堅持景氣。據聯合國貿易和開展會議(貿發會)計算,疫情期間,我國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比例從2019年的13%增加到2021年末的15%。
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在全球出口中的比例呈現萎縮,其中,德國從2019年的7.8%降至2021年的7.3%;日本從3.7%下降到3.4%;美國從8.6%下滑至7.9%。
聯合國貿發會數據還顯示,我國在全球電子產品出口中的比例從2019年的38%增加到2021年的42%,紡織品出口比例從32%上升到34%。
從長時間來看,我國在資本貨物(包含廠房、機器、東西、設備等用于出產的物品),以及車輛、發動機等重型機械等更雜亂、更具價值的制成品中的市場比例正呈現穩步增加的趨勢。
此外,我國在細分市場、小眾市場的優勢也逐漸顯現出來。《華爾街日報》稱,我國企業不斷開拓新式范疇,并有望于未來幾年在這些范疇占有全球貿易的最大比例。例如本年1月至3月,我國太陽能電池出口量達97104萬個,出口金額為114.289億美元,同比增長104.0%;而2021全年,這一數字為284.588億美元,同比增長43.8%。
我國海關數據顯示,受電動轎車銷量的提振,我國7月份的轎車出口量創下月度新紀錄,約為29萬輛。
美國仍在活躍尋求與我國在各范疇(包含技術范疇)的“脫鉤”,由于美國對華征收高額關稅,近年來,我國對美出口比例有所下降。
“脫鉤”對美國來說具有很大挑戰性,由于我國工廠已將業務范圍擴展到芯片、智能手機等高端產品以及電動轎車和綠色動力等新技術。
《華爾街日報》表明,一些美國公司企圖在越南、泰國等其他國家布局出產端,以削減對我國的依靠,但鑒于我國絕對的經濟影響力及其在全球貿易體系中作為買方和賣方的重要性,這些國家(包含部分較小的亞洲國家)很難聽從其主張。美國現在仍在與晦氣的地緣要素和經濟作斗爭。
需未雨綢繆
數據顯示,2022年前6個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同比擴展21%,到達2220億美元。為協助制作業工人度過疫情,美國政府還“慷慨解囊”,進一步推高了支出。
白明向記者表明,就發達國家而言,制作業開展模式不盡相同,美國早年實施制作業外遷,保留下來的都是高端制作業,在生活必需品制作范疇上相對欠缺,依靠進口。疫情之后,生活必需品供需失衡也是導致美國通脹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疫情面前,供應鏈顯得尤為重要,許多國家益發重視并支撐本國制作業開展,以求在世界產業的分工中,其位置不至于被顛覆。白明指出,即使沒有疫情,美國也會推進制作業回流,可是,美國對本國制作業的幫扶大多是樹立在對其他國家制作業的打壓之上。“在沒有著重合作的基礎上,這是零和博弈,關于美國來說,或許越是和其他國家競賽,丟失也就越大,達不到預期效果。”白明說。
于我國制作業而言,一方面,我國勞動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我國制作業開展采納了不斷轉型晉級的方法。“雖然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優勢目前正被一些東南亞國家替代,但我國的優勢更在于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有的國家一條產業鏈就跨過了很多地域,上下游很難協同,但咱們具有產業鏈的耐性。”白明說。
白明進一步表明,雖然最新出口數據向好,但必定程度上也是受二季度長三角疫情所影響,導致暑季訂單量激增。很多國家,例如印度、孟加拉國、越南等在上半年訂單量都比較大,但這種趨勢不會長久繼續下去,歐美現行通脹壓力仍舊很大,開始采納緊縮貨幣政策,全球經濟衰退陰云充滿,進入本年下半年,世界市場風向或許會轉彎,關于出口國來說,或呈現需求萎縮、庫存擁堵、訂單過剩的狀況。對此應當未雨綢繆。
如何未雨綢繆也是個問題,白明表明,“從訂單視點來講,千萬不能把出口轉內銷看成一種應急手段,世界市場的波動會繼續比較長的時間,仍是要進一步拓寬國內市場,為外貿企業穩住市場主體,讓他們能夠‘留得青山在’,今后也有利于我國進一步提高在世界分工中的位置。”
近日,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曩昔兩年,我國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世界首要制成品供應國的位置,我國出口繼續昌盛,歐美國家依靠度仍舊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