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古驛綠色新城——泊頭全力推進大運河文明帶建造
俯瞰泊頭大運河。
泊頭市民在運河景象帶鍛煉。
大運河·十里香工業旅行景區內的地標修建——十里香文博大廈。本組圖片由河北日報通訊員徐軍攝
泊頭,因運河漕運而興,因古驛站而聞名。
千年的運河不僅滋灌出沿途林木蒼翠、繁花似錦的秀美景色和獨具匠心的運河風情,還孕育出了泊頭共同的運河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
今年以來,泊頭市環繞“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交融開展格式,要點施行“一軸、兩區、三園、四片”工程,全力推進運河兩岸環境容貌進步,繼續推進大運河文明節點項目晉級,啟動一批大運河沿線片區建造和工業項目,抓好文明維護傳承,全力打造運河新城。
完善規劃,全線管理沿河環境
綠色是大運河的底色。泊頭市推進大運河文明帶建造以來,運河兩岸漸成景色。
走進泊頭市大運河生態公園,樹木蔥蘢、花草如茵、流水明澈。沿健康步道一路向前,一座白橋環運河而建,當地人稱之為“運河之鏈”。站在橋上環顧四周,人文景象與自然風貌在此完美交融,古城泊頭似乎從前史中緩緩走來。
今年以來,泊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文明帶建造,出臺了《泊頭市2022年大運河文明帶建造施行方案》等文件。屢次召開專題會研討滄州市大運河文明維護傳承使用“1+6+1+1”規劃體系(泊頭段),積極合作滄州市大運河辦完善規劃設計。編制村莊規劃,完結多規合一。
環繞“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交融開展格式,泊頭要點施行“一軸、兩區、三園、四片”工程。一軸,即依托運河沿線的文明底蘊和特征農業工業,側重打造大運河彩軸。兩區,即省級人居環境整治示范區建造工程、大運河·十里香工業旅行景區進步工程。三園,即全面進步改造梨、牡丹和古桑工業園。四片,即規劃建造基礎農林片區、梨栽培片區、蔬菜栽培片區、歸納果樹栽培片區。
為打造運河最美生態,泊頭要點施行了堤頂路硬化、河道清淤、廢物清理、拆遷拆違、文物維護等多項工程,全面做好美化、美化、香化、亮化、凈化文章,為大運河維護傳承和使用供給有力的生態保證。
泊頭從河道清淤下手,出資1305萬元完結河道清淤疏浚28.23公里、清淤土方57.93萬立方米。展開沿河生活污水歸納整治,改建廁所1756座。通過引黃濟津、南水北調東線輸水等方法,每年為運河生態補水1000萬立方米。
為進步綠色廊道建造標準,栽植各類苗木2.1萬余株,完結500畝補植補造任務;堤頂路栽培國槐等各類樹木3.2萬余棵。
如今,散步、騎行在運河堤頂路,已成為泊頭居民休閑運動的新方法。
新老傳承,全力抓好文明維護
在大運河勝利橋南約300米處的西坡,石赑屃挑塘壩文物勘探復位項目主體工程現已竣工。5個石赑屃自上而下,前3個呈“疊羅漢”狀,第四個、第五個與前3個別離較遠。
為何在大運河邊這樣放置石赑屃?當地流傳的說法是,此處運河彎大流急,河水沖擊力大,赑屃摞起來構成挑塘壩,起到減緩水速、維護大堤的作用,還可以標記水位。大運河河北段其他地方現存一些夯土磚石結構挑塘壩,但石赑屃挑塘壩實屬稀有。為維護好要點文物,泊頭市施行了石赑屃挑塘壩文物勘探復位項目。
一起,為傳承好非物質文明遺產,泊頭對大運河中心維護區內的非物質文明遺產進行了收拾,確認了生鐵冶鑄技藝(干模鑄造技藝)、滄州武術(六合拳)、十里香酒釀制技藝、三癡齋泥塑、泊頭火柴等9個項目作為要點進行傳承維護。現在,鑄造技藝中心展現園已完結規劃選址工作。展開非遺項目滄州武術(六合拳)進校園活動,全市120余所中小學的8萬余名學生習練六合拳。泊頭火柴、三癡齋泥塑參展河北非遺購物節和滄州市旅發大會,非遺項目得到了傳承和開展。
一條大運河,便是一部前史故事書,注重傳承才能讓運河故事代代傳下去。
2021年以來,泊頭市對大運河前史文明遺產進行維護、挖掘、收拾,編纂了70余萬字的大運河文明系列叢書。出資236.4萬元,完結清真寺消防工程和望月樓修繕,對大運河明代沉船和宋代古墓遺址進行維護性挖掘,華北局城工部原址和齊堰窯址被評為滄州市要點文物維護單位。
今年,泊頭召開了“大運河文明三部曲”——《運河賞花》《運河女兒》《運河家鄉》創造座談會,確認“大運河文明三部曲”的創造主線及方向。修正完善了以華北局城工部革命故事為主線創造的紅色文明劇本《城工風云》。
交融開展,全面推進工業項目
走進大運河·十里香工業旅行景區,一座外觀酷似酒樽的修建赫然聳立,古色古香,這便是景區內的地標修建——十里香文博大廈。
由文博大廈向南,來到濱水景象公園,園內綠草如茵,花兒朵朵。傍晚時分,四周彩燈亮起,與水面交相輝映,波光粼粼。每當節日,這里還有大型音樂噴泉秀,50米高的噴泉跟著音符跳躍,勾勒出一幅絢麗的美景。
高標準高水平高品位推進大運河文明帶建造,離不開項目建造的重要支撐。2021年以來,泊頭市堅持交融開展,把大運河文明帶建造、新式城鎮化建造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推進文農旅深度交融,施行了特征鴨梨園進步、古桑參觀園建造等項目,加快構建集康養、參觀、民宿于一體的“快旅慢游”新業態。
出資1000萬元,建造占地300畝的全國最大紫斑牡丹種質資源庫和紫斑牡丹參觀園,一起建造千米月季花廊,與運河沿線的桃采摘園、梨采摘園、桑葚采摘園全體構成運河農業游園精品線路。共嫁接紫斑牡丹和中原區牡丹100萬株,鋪設牡丹工業園兩個板塊路面2100平方米,完結運河堤頂路至牡丹園2公里連接路拓展工程。
出資300萬元,施行亞豐梨園進步改造項目,要點對現有園路進行改造進步,添加展牌、景象小品、景象石等設施,已裝置宣傳欄、標識牌34個,維修修建1.2萬平方米,制作文明墻300平方米,硬化廣場、便道6000平方米。出資30萬元,建造前楊圈村梨園生態參觀采摘園,設計采摘道路,鋪設彩磚,設置廢物箱、座椅等服務設施,重現梨鄉風情。
在現有采摘園的基礎上,要點對桑文明展現區、古樹觀賞區、休閑采摘區、新品培育區等點位施行全體進步改造,建造桑葚文明展館;積極打造中醫藥健康基地,構成集文明、參觀、休閑、采摘、康養等功能于一體的古桑園……現在,茍魯道村口漢闕牌坊、游客服務中心建造以及古桑文明園內七星園功能展現區均已完結。
沿著大運河看滄州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