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疆緊抓資源優勢,堅持綠色開展,加速科技創新,疏通煤炭保供渠道,走上了一條綠色高效開發使用之路。
基地建造夯實開展根底
2016年,《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發布,提出重點建造神東、晉北、晉中、晉西等14個煤炭基地,并劃定了162個國家規劃煤炭礦區。新疆正是這14個國家煤炭基地之一。
這些年來,為執行國家動力開展戰略,新疆全力推進國家“三基地一通道”建造,三基地之一就是國家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
依據自治區“十四五”規劃,新疆以準東、吐哈、伊犁、庫拜為重點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造,實施“疆電外送”、“疆煤外運”、現代煤化工等重大工程。依托準東、哈密等大型煤炭基地一體化建造,保險推進煤制油氣戰略基地建造。
煤炭是工業的“糧食”,現階段甚至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然是支撐經濟高質量開展的戰略性資源。
本年6月13日,國家開展改革委確定一批具有安全核增產能條件的煤礦名單,其間國家動力集團新疆動力有限責任公司準東、紅沙泉、黑山露天煤礦名列其間,合計核增2200萬噸/年。
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首要依托準東煤田規劃建造的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工業示范區。準東煤田是新疆五大煤田之一,也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大整裝煤田,其猜測煤炭儲量達3900億噸,探明儲量2136億噸,占全疆煤炭資源總量的17.8%,占全國煤炭資源總量的7%,已構成煤炭產能2.44億噸,“十四五”末煤炭產能將達到4億噸。
豐富的煤炭資源吸引了很多煤電、煤化工、新動力、新材料企業落戶準東,現已入駐企業1300余家。上半年,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697.8億元,同比增加51.8%,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84.2億元,同比增加22%。
相同作為大型煤炭基地的哈密,猜測資源量約為5708億噸,具有很大的開展潛質。現在,哈密市共有出產煤礦14處,產能合計8300萬噸/年。
本年前7月,全區原煤產量21836萬噸,同比增加33%。
疆煤外運保證動力安全
國家開展改革委、國家動力局印發的《“十四五”現代動力系統規劃》提出,要優化煤炭產能布局,建造山西、蒙西、蒙東、陜北、新疆五大煤炭供給保證基地,完善煤炭跨區域運送通道和集疏運系統,增強煤炭跨區域供給保證才能。
新疆作為全國動力一盤棋中的重要區域,一向承擔著保證煤炭跨區域供給的重擔。
本年以來,淖毛湖站一向非常繁忙,一列列滿載煤炭的列車從這里運往國內其他省區市。淖毛湖區域煤炭資源豐富,是哈密市規劃布局的九大礦區之一。
2019年,紅淖鐵路正式運轉,完畢了淖毛湖沒有鐵路的前史,同時紅淖鐵路別離與蘭新鐵路和哈臨鐵路相連,成為疆煤東運北通道。上半年,紅淖鐵路日均發送煤炭量2.7萬噸左右,首要發往河西走廊和西南區域,保證當地電煤供給。
8月20日,滿載紅沙泉煤礦煤炭的卡車發往內蒙古,這是國家動力集團新疆動力公司打通的運煤新通道。8月以來,該公司的煤炭現已先后通過火車、轎車等方式運送至河南、寧夏、貴州等其他省區市。
國家動力集團新疆動力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依照“十四五”開展戰略,執行產能核增后的一體化運轉機制,使新疆公司煤炭出售進一步融入全國煤炭保供大循環,出售半徑不斷擴大,已延伸至全國10余個省區市。特別是針對川渝區域動力供給緊張狀況,國家動力集團新疆動力公司調整運送結構,8月以來,該公司通過鐵路完成疆煤外運38萬余噸,僅向川渝區域就發運煤炭近3.6萬噸。
到8月21日,新疆鐵路貨運煤炭運量為7434.3萬噸,同比增加30.1%。
綠色開展完成清潔使用
在華電新疆發電有限公司昌吉分公司,有兩臺330兆瓦燃煤熱電機組,它們承擔著當地冬天供暖的民生保證重擔。
“這是燃煤機組,依照300克/千瓦時煤耗計算,改造后一年約能削減1.7萬噸標準煤耗費,削減二氧化碳排放5萬噸,二氧化硫減排量10噸,氮氧化物減排量13噸。”華電新疆發電有限公司昌吉分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許建新說。
如何完成煤炭工業高質量開展,完成煤炭的清潔化使用,一向是行業努力的方向。
本年,華電新疆發電有限公司會同特變電工(天池動力)、新疆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一起承擔2022年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煤炭清潔使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開展新疆煤炭在加工、燃燒、轉化、污染操控、余熱回收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
在哈密市伊吾縣工業園區淖毛湖煤化工循環經濟工業區,新疆廣匯新動力有限公司組織研發的“低溫甲醇洗VOCs(揮發性有機物)尾氣熱能綜合使用設備”通過評審,被認定為國內首臺(套)旋風無焰高溫熱氧化余熱回收設備。VOCs是煤制氣過程中產生的易揮發有機化合物總稱,會對空氣造成污染。該套設備對VOCs的去除率達到99.9%,高于國家標準。該設備的成功認定,填補了我國大型煤化工低溫甲醇洗VOCs管理的空白。
依據自治區印發的《加速新疆大型煤炭供給保證基地建造服務國家動力安全的實施方案》,我區將加速以準東、吐哈等地為重點的煤炭資源開發,抓好煤炭清潔高效使用,推進資源、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優勢區域聚焦,構成規模化、集群化現代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