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在黃河支流、要點入黃排水溝適宜地段、污水處理廠末端建造人工濕地,是契合寧夏實踐的水污染管理形式。”8月23日,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寧夏通過不斷創新水污染管理形式,率先在黃河上游地區實施人工濕地建造工程,通過人工濕地生物降解和自然凈化,全面降低排水溝入黃水質污染物總量,提高溝道、河道水環境承載能力,保證黃河干流水環境安全。
初秋,吳忠市古城灣人工濕地里的黃菖蒲、水蔥等水生植物綠意盎然。通過滯留塘、潛流和表流濕地等工序處理后,從污水處理廠排放出來的尾水變得愈加明澈。“濕地建成投運以來,出水安穩保持在地表Ⅳ類水質,這些水已實現回用,一部分用于新寧河補水,另一部分用于美化用水。”吳忠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人工濕地的凈化方法多種多樣,其中,濕地中的微生物能將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進行降解轉化吸收,然后能將污水中過量的氮、磷等有機污染物去除。
“人工濕地的建造為安穩提高入黃水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衛市莫樓人工濕地表流區,凈化后的尾水清亮見底,據中衛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投資1.38億元建成占地280畝的莫樓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系統,將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尾水通過敷設的4.67公里排水管網悉數引進莫樓人工濕地潛流區,通過沉降和植物吸附后,再匯入生態修復系統進行深度凈化,到達地表水Ⅳ類標準。“人工濕地技術的使用,助推中衛市第四排水溝水質由劣Ⅴ類提高至地表水Ⅳ類。”該負責人說。
“人工濕地生態污水處理系統,是天然‘凈水器’,能有效減輕溝河道污染負荷,提高水環境質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2016年寧夏結合南北區域地形、氣候差異較大等特點,探究契合黃河流域上游地區水污染管理新形式,針對寧夏所有鄉鎮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到達一級A排放標準,但入河溝后水質仍為劣Ⅴ類水體的現實情況,通過考察研討,決斷提出在寧夏大規模實施人工濕地等控制性工程。截至現在,全區已建成投運48個人工濕地,生態環境效益逐步顯現,成為守護黃河寧夏段水質的最后一道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