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安徽蕪湖開始,到2020年浙江湖州,再到2021年江蘇無錫,如今又在上海團聚,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展開持續推動。
四年間,疫情影響、供應沖擊、預期轉弱……面對重重不確定要素,長三角怎么增強區域展開耐性?怎么在經濟穩定康復中承擔應有責任?答案或許就在當天論壇“頭腦風暴”的一個個熱詞里。
熱詞一:一體化展開
本年3月份以來,上海遭受了空前嚴峻復雜的疫情。論壇上,疫情成為了嘉賓們提到頻次最高的詞語之一。有人共享了疫情下三省一市間的聯動協作,有人則提出了要著力防備化解危險。
4年來,從論壇的主題之變,能看出長三角這幾年的行走途徑——從2019年的“長三角:共筑強勁活潑增長極”到2020年的“戰疫一盤棋,攫取雙成功”,再到2021年的“服務新展開格局、走在現代化前列”,本年則是“共擔新任務、同譜新篇章”。
在經濟復蘇和康復的過程中,大家益發意識到,一體化的長三角,更應該是遭受沖擊之后還能緊緊抱在一起的長三角。
“長三角曩昔的準則成果起了作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特聘教授陸銘一向重視研討長三角一體化展開。在他看來,道路交通等互聯互通的“硬件”和醫保結算等準則銜接的“軟件”,讓長三角區域的出產要素完成了高效活動。隨著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出產要素的跨區域裝備正助力長三角城市構成相互分工協作的格局。
疫情,對這種分工協作提出了應戰。在陸銘看來,以前的一體化更多是在常態下的協作,疫情期間遇到的難題,啟示我們思考一體化在公共危機到來時怎么仍舊能“打”。
“改動依賴于觀念的更新、準則的改進、技能的前進以及數字經濟。”陸銘說。
長三角的改動已開始提速。記者在上海參會時注意到,在浙江做的核酸證明,能夠在上海的“隨申碼”里同步檢查。經受疫情打擊的長三角,現已意識到在危機來臨時,更要借助數字東西,加強交流,提高彼此間的緊密度。
沿著這一思路,長三角把數字化的觸角扎得更深。會上,2022年長三角“一網通辦”示范使用成果發布并上線銀行自助終端。
“相當于為政務服務增加了更多接口,讓銀行自助終端成為大眾身邊的政務服務窗口。”關于新上線的銀行自助終端,中國工商銀行機構金融業務部副總經理田慶松如此解釋。在他看來,金融業的加入,為政務服務插上“翅膀”,能夠更好提高政務服務的觸達率。
如今,在長三角區域2574家工行網點和4755臺自助終端上,區域企業群眾都能夠處理“同城服務”,包含10項通辦事項和472項屬地事項。
以一體化展開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需要三省一市共同展開的信仰。比如這次簽約的協作推動寧杭鐵路二通道框架協議,就提出協同展開前期工作,依照聯動招標、統籌規劃、聯合審查的方法推動相關工作。樹立協作推動機制,不定期舉行協商會議。
這些共商共建項目,在拉近三省一市之間間隔的一起,也顯示了大家共同應對外來危險和應戰的決心。
熱詞二:碳中和
“最近高溫都飆到42℃了,這很難不讓人將其與‘雙碳’聯系到一起。”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能大學校長包信和的幾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雙碳”,這幾年,確實是一個居高不下的熱點話題,而其背后則是動力和展開問題。長三角區域作為制造業高地,怎么保證動力安全和經濟展開的穩定性?
一個新聯盟應運而生——長三角碳中和產學研聯盟。這個聯盟的主體頗為豐厚,由上海交通大學攜手5所高校、4個研討院所以及13家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建立。
為何要建立聯盟?從聯盟姓名里能夠一窺究竟:聯盟今后將聚集助力長三角按期完成“碳達峰、碳中和”方針,凝聚區域內相關高校、研討院所、工業集團及國內外科技界的才智和力氣,經過產學研協作方法供給減碳技能并落地施行,并構成切實可行的長三角碳達峰碳中和體制機制、工業轉型與立異技能展開道路,為全國碳達峰碳中和供給“長三角模式”。
在聯盟建立現場,記者看到了不少熟悉的身影,浙江大學、浙江省動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能集團)等上臺揭牌,他們將作為聯盟成員,為長三角完成“雙碳”方針助力。參加聯盟,浙江是有底氣的。本年剛建立的白馬湖實驗室,便是由浙能集團牽頭,聯合浙江大學、西湖大學共建,研討的也是零碳動力轉化與存儲、動力低碳轉化與多能耦合等“雙碳”范疇。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聯盟成員已是協作多年的“老朋友”。談天中,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羅必雄向記者泄漏,下周他們還要到浙江大學動力工程學院洽談協作,依托浙江大學的研發才干和他們在動力電力行業的資源整合才干,雙方在科技成果的工業化開發上深度協作。
就在去年11月,浙能集團和聯盟里的申能集團等在上海簽署了上海LNG站線擴建項目合資經營合同,深化滬浙兩地動力協作。這些前期的互動與協作,為聯盟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事實上,“雙碳”探究并不罕見,但像這樣跨區域建立產學研聯盟的,尚屬少數。長三角靠什么?包信和表示,長三角是我國經濟展開和科技立異最為強勁的區域,但這里的動力結構還需完善,工業流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較高,未來有巨大的降碳空間。此外,長三角區域內,高校、動力企業、研討院所會集,本就有著密切的互動聯系,樹立聯盟后更能構成互動機制,信息交流、技能互通也會愈加便捷。
“聯盟建立僅僅起步,要讓聯盟真正發揮作用,關鍵是把聯盟機制建造好,深化主體之間的協作。”包信和說。長三角的“碳”索,不光是為長三角區域經濟展開探路,也是長三角打造科技立異策源地的應有之義,今后這些立異成果經驗能夠向全國推廣。
此外,包信和認為,對長三角來說,能夠把動力的資源屬性轉變成制造屬性。“風光資源是取之不盡的,長三角以制造業見長,應活躍發揮研發優勢,抓住機遇,依托先進科技、先進裝備,高效出產、高效貯存和有用使用這些資源。”他說。
熱詞三:工業鏈
疫情,讓長三角感受到了彼此之間工業鏈的緊密聯系。然而,打造長三角更具耐性和競爭力的工業鏈,不光要工業鏈滿足完善,也要滿足強。
在2021年的論壇上,長三角現已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動力轎車、人工智能等四個范疇建立工業鏈聯盟。本年,關于長三角工業鏈的故事,有了“續集”。
在一批嚴重協作事項簽約中,兩個項目格外引人注目——長三角工業鏈“強固補”基金、“國和一號”工業鏈聯盟共建。
前者將以本錢賦能工業鏈。“能夠有用引導社會本錢在長三角區域的出資。”湖州市工業出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會計師鈕勇解釋,工業的展開離不開本錢的賦能,建立基金,恰好有助于長三角加大在工業鏈“強鏈固鏈補鏈”關鍵環節的深度布局。
這次參會,他們期望經過跟上海頭部基金辦理公司的協作,發揮“工業基金出資+工業鏈完善”的兩層作用,進一步提高長三角區域工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現在,基金方針是征集100億元,重點布局半導體、數字智能和生物醫藥范疇內具有較強科技立異屬性的優勢科技企業及工業鏈。
如果說布局優勢科技工業鏈,有助于提高長三角工業鏈競爭力,那么對核電工業鏈的培育,則為長三角動力展開培育起一支后備軍。
浙江倫特機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倫特),是“國和一號”工業鏈聯盟共建方之一。記者在會場遇到總經理吳方亮時,他正在和核電范疇的協作伙伴們打招呼,第一次參加高層論壇就與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簽約重點項目,他頗為振奮。
作為來自樂清的一家企業,浙江倫特出產的是溫度儀表和核測儀表,聽起來不起眼,卻是一家專精特新“小偉人”企業。他們所研發的儀表,處理的正是核反應堆內測量的難題。
“‘國和一號’是世界最先進的大型壓水堆核電型號,如果建造成功,就能完成關鍵設備資料自主化規劃和國產化制造,構成核電技能研發到技能使用再到技能工業化的工業鏈條,展現出我國核電強國的實力。”吳方亮介紹,關于動力緊缺的長三角來說,這一項意圖動力儲藏含義嚴重。屆時,不光是浙江的秦山核電站、三門核電站等,整個長三角和其他區域的核電站都能夠使用這些關鍵技能。
工業鏈夠強,才干滿足有耐性。吳方亮說,“國和一號”工業鏈正是這樣一條強鏈,各個環節都具有豐厚的科學、技能和工程內在,并且能推動科技、工業和經濟的深度融合,助力長三角及全球動力低碳轉型。
而這樣的工業鏈,正是長三角各方要合力建造和維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