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工程機械進出口市場依然集中在亞洲與歐洲。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前6個月,工程機械產品進出口總額89.01億美元,同比下降27.72%。其中,出口72.91億美元,同比下降19.05%,順差56.7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據悉,工程機械主機出口金額61.42億美金,同比增長1.76%;零部件出口11.47億美金,同比下滑61.36%,造成工程機械行業整體出口下降19.05%。
這些數據足以證明,我國傳統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出口受限,高技術特種設備正逐步被國外客戶接受。工程機械行業雖然受國內外需求影響銷售受限,但行業內技術提升已經成為共識并進入加速軌道,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加速進入國際化的趨勢也日益顯現。
產品“雷同”,技術含量低,產能嚴重過剩
我國“一般貿易”為主導的貿易形式,已經給工程機械出口發展留下了詬病。同行業廠家一些產品“雷同”度高,技術含量低等,對當地傳統產業造成了沖擊,這樣就引起一些國家利用增加認證要求,提高技術堡壘,調節關稅等手段限制我國產品的進口。
相對于卡特彼勒、小松等國際工程機械制造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也涌現了不少知名品牌,但其產品在國外客戶的眼里統一都是“中國制造”,價格低廉,故障率高是他們對產品的總體印象。
今年上半年我國機械工業各主要分行業之間分化加劇,而未來也將延續此態勢,此外整個行業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工程機械和農機行業的問題較為突出。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有關負責人指出,中國機械產業若想擺脫困境,就必須要盡快摒棄單純靠外延擴張和降價去爭奪“規模效益”的競爭模式,還要在產品、服務、商務模式上不斷創新。
國際化倒逼著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必須擺脫低水平“中國制造”的枷鎖,加大對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事實上,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行動,如瓦軸調整結構向高端發展,配套國際化水準獲得認可;玉柴聯合馬石油集團,積極開啟國際化道路;上海弗列加濾清器有限公司鞏固行業龍頭地位,打造國際化標桿工廠。當然新道路的開辟更少不了一些大腕兒們的加盟,如三一重工倡導打造以信息化領航國際化,中聯重科的國際化發展之路也有其規范的“五原則”。如此看來,工程機械的國際化趨勢如箭在弦上,這條道路想要走得更加長遠,還得看“中國創造”的爆發力。
專家分析,工程機械作為一個強周期性行業,發展與宏觀經濟形勢緊密相關,受各行業及政府資金緊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動蕩等因素影響,工程機械市場很難快速啟動。2014年下半年工程機械市場需求仍將低迷,行業仍將在低谷中運行。但降幅趨緩,且有企穩回升的跡象。
工程機械企業需要自我救贖,實現關鍵技術創新和突破
今年6月份,徐工集團300臺起重機出口西亞、北非和中亞地區,成為今年全行業起重機出口*大批量訂單。同時,徐工集團首個海外全資生產基地——徐工巴西制造基地竣工投產,這既是徐工集團國際化戰略的重要推進,更是促進中巴兩國文化交流的堅強紐帶。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說:“一個強大的國家離不開強大的制造業,中國不能仰人鼻息,必須有自己的拿得出手的裝備制造業。快速實現全球化、快速拓展國際市場是一個民族企業成功的必由之路。”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工程機械行業投資重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龍頭骨干企業在成長為綜合性產業集團過程中進一步完善產品系列及擴大優勢產品的產能、增加出口能力方面;二是龍頭骨干企業的產業鏈配套完善方面,通過配套園區建設、研發中心建設、關鍵零部件的項目投資方面等;三是骨干企業通過海內外并購、重組等資本運作,實現國際市場的布局和國內區域資源的整合等方面的投資。
今年我國機械工業已經止住了前兩年下滑的態勢,實現了中速增長,正在向“制造強國”的挺進過程中,其發展動力已由靠產品產量增長支撐朝著依靠產品升級和創新服務驅動的方向轉變。
目前,機械行業投資形成的大量產能釋放,行業面臨產能總量過剩與結構過剩的壓力。而固定資產投資近年來增速下滑,抑制了市場需求,加上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及貿易壁壘的存在,工程機械行業短期內仍面臨較大的需求壓力,競爭環境依舊激烈。但業內人士預計,今年我國機械工業內生應變能力會逐步變強,全行業將有望保持兩位數增長,出口增長將約為8%。
該業內人士提醒,更應該看到的是,我國工程機械企業長期缺乏核心技術,產品成本的大半花在進口關鍵零部件上,企業的利潤被擠壓至很小的空間;其次,我國還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工程機械制造集團,采購原材料時的議價能力相當薄弱,這也造成企業利潤的進一步攤薄。工程機械企業需要自我救贖,著力實現關鍵技術的創新和突破,適時地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戰略,居安思危,做好*壞的打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內知名工程機械企業銷售人員表示,目前行業不景氣,為了完成銷售任務,有些企業也會將機器賣給原來信用評級較差的用戶,而且是采用相當優惠的支付條件。但是因為現在用戶手里的工程項目也不充足,導致逾期還款,甚至逃之夭夭的現象經常發生,反而給企業造成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