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短短一年,多晶硅料價格便由50元/公斤漲至230元/公斤,十年盡力一夕廢,眼看就要完成的平價上網目標,漸行漸遠。
浦江夜雨十年燈,素交新朋又相聚,卻不料光伏的成本,已回到從前。
不過短短一年,多晶硅料價格便由50元/公斤漲至230元/公斤,十年盡力一夕廢,眼看就要完成的平價上網目標,漸行漸遠。
很顯然,相比上一年的玻璃等輔材,硅料作為光伏組件的主材,其價格動搖對終端產品競爭力的影響遠遠更為巨大,而如此巨大的價格波幅,已足以危及職業的可持續開展。
想來,對于這樣的局勢,不管下流電站使用商場,仍是產業鏈中下流電池和組件環節,相同都難以承受。
據業內人士稱,現在,全職業或已有近五成電池和組件產能處于停產歇業狀態。而下流使用商場的反饋也并不樂觀,除了一些國外客戶開端重新選購價格更為低價的多晶硅組件外,聽說已有央企開端組成供應鏈保障平臺,自行收購原材料經過與組件企業采取雙經銷或代工的模式生產組件,以應對光伏企業一如上一年那般毀約的狀況。
這種做法并非無的放矢,正如上一年某位光伏企業老總在毀約后的核算:即使我繳了違約金,依照現在的商場價格還能賺得更多,我為什么不毀約?
這是一個很簡略的經濟賬,很好核算,但這一起也是一個很簡略的信用賬,相同也很好核算。
眾所周知,在現在國內光伏電站商場上,央企國企是絕對的出資主力,一定要逼迫他們無法之下自己去制造組件和逆變器嗎?
其實,在疫情和美元洪流漫灌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快速飆漲的微觀背景下,光伏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并不算意外,信任終端商場也可以理解,但硅料價格如此迅猛地重回十年前的水平,卻仍是個很大的意外。
究竟,硅料這玩意兒,既不是疫情急需的口罩,又不是饑荒年保命的口糧,憑什么價格如此暴升?又哪里來這么大的新增需求?
依照相關職業協會的數據,本年全年硅料總供應量約為58萬噸,對應的組件產值約為190吉瓦,就算斗膽想象一下本年全球裝機到達200GW吧,缺口也不過10GW,硅料至于這么搶手?
局勢好像越來越詭異。
一方面是硅料的毛利潤現已超過400%到達了近500%,但對硅料的搶購好像并未削減,另一方面則是下流電池組件企業大面積罷工停產以及多數電站項目不敢開工。
其實,硅料企業對于價格暴升暴跌的委屈很容易理解。究竟,硅料歸于大化工職業,不管增產仍是減產,確實并沒有那么簡略和容易。
面臨如此局勢,不少光伏企業家開端呼吁政府介入,期望硅料能像口罩原材料相同取得央企強勢介入。暫且不說這個方法有多少合理性和合法性,很顯然的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把提價的原因都推給微觀環境或許甩鍋給別人,必然越來越不那么令人信服。或許,不少人都現已忽略了光伏職業一直以來的開展邏輯。
在過去的20年中,不管技術進步仍是產品更迭,光伏職業實際上都只要一個邏輯,那就是不斷降本,這個職業里的眾多企業,包括那些曾經光輝過和仍在光輝的企業,都在圍繞一個一起的目標盡力,那就是全面平價。
這是光伏職業之所以能不斷開展壯大的底子基礎。
在眼看目標即將完成,更有全世界掀起“碳中和”綠色開展浪潮對光伏而言是最好的這樣一個時代,光伏的價格卻“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光伏這兩年產能的瘋狂擴張,以及某些龍頭企業對原材料的霸道搶購,好像都只是商場行為,沒什么好說的。
但由此帶來的結果,卻是由大家伙一起承擔,龍頭也不會例外。
依照現在的價格趨勢,光伏組件很有或許重回2元/瓦時代,這會不會極大地抑制裝機商場的積極性?
總是要到最后,才會想起最初。光伏職業的初心,正是全職業一直致力于降本增效,就像全國武功唯快不破相同,光伏正是唯成本制勝,離了這一優勢,還怎么玩兒?太陽能發電網 作者:吳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