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雄安新區先行開發建設區,容東片區市政道路、配套綜合管網、電力設施等重點項目建設全面推進,到處呈現出塔吊林立、熱火朝天的景象。
容東片區河西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簡稱河西變電站)去年9月正式開工建設,目前已轉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預計明年5月正式投產運行。河西變電站有哪些設計理念,采用哪些先進技術,工程有哪些特色亮點,質量如何保障?連日來,記者對該項目進行了探訪。
打造國內首個綠色星級變電站
5月14日,位于容東片區西南部的河西變電站施工現場一片繁忙,各種機械運輸車輛來回穿梭,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近百名工人戴著口罩、緊張有序地進行鋼筋綁扎作業。
作為雄安新區重點項目,該項目全面復工后,在積極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按下了建設的快進鍵,確保項目高質量如期完工。目前,項目已完成基礎施工、樁基工程,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
“綠色理念、綠色施工貫穿于項目全過程,建設國內首個綠色星級變電站,助力新區打造成為高效節能示范區。”國網河北建設公司河西變電站項目經理張照琨告訴記者,河西變電站是一座綠色建筑,綠色是前提,在建設過程中,項目嚴格落實“四節一環保”(節水、節地、節能、節材和環境保護)要求,確保各項節能指標都達到國家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
與普通工地不同的是,除大型機械及大型車輛外,項目施工現場全部采用電動機械和電動工器具,電動灑水車來回移動將路面浸濕,電動叉車、電動升降車、電動吸塵車等有序作業。
綠色生產無處不在。在項目入口處設置車輛自動沖洗裝置和三級沉淀池,車輛駛出前沖洗,保證塵土不帶出工地,沖洗用水流入沉淀池循環使用。
“堅持節能優先,綜合兼顧施工成本和運營維護成本。”張照琨說,在規劃建設時,利用下沉空間作為變電站內部空間的進風通道,設計自然通風散熱冷卻方式,既能減少基坑圍護和土方開挖工程量,又能有效降低后期運營維護成本。
打造國內首個國際最高標準變電站
變電站和建筑物全在地下,長期處于潮濕環境,建筑結構施工質量是控制難點。如何保持良好通風效果?如何徹底避免粉刷物脫落,損傷電氣設備、帶來運行風險?
國網河北建設公司多次市場調研,并組織專家論證,最終確定了一套解決方案:主體結構施工選用進口新型聚合物模板系統,采用清水混凝土技術。同時,落實高標準高質量要求,對每一個細節精益求精、力求創新,確保施工中不打折扣。
國網河北建設公司雄安建設管理中心副主任金曉明,對河西變電站清水混凝土技術的應用贊不絕口。原來,河西變電站在全站嘗試清水混凝土裝飾,澆筑一次成型,表面光潔美觀,且無需二次粉刷或裝飾。通過這項技術,既體現出混凝土天然質感,又產生光潔的效果,令變電站內部空間寬敞通透。“清水混凝土墻面遠觀色澤柔和自然,走近觸摸非常光滑細膩,像鏡子一樣能照出人影。”金曉明說,與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藝配套使用的還有進口新型模板和清水混凝土保護劑。清水混凝土保護劑既能保護結構保護層,又能防止變電站結構內部鋼筋銹蝕,延長結構使用壽命。
在工程質量方面,針對每項工程建設指標,提高常規建設標準,選取國內、國際標準條款中相關條款最高標準為標準,全面提高工程建設質量,打造國內首個國際最高標準的變電站。
打造國內首個下沉庭院式變電站
“從地面上看是一個街角公園,變電站所有設施設備、電線電纜、控制裝置等置于地下空間,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在項目部工程展示沙盤前,張照琨向記者描繪了河西變電站的運行場景。
作為國內首個下沉庭院式變電站,河西變電站利用周邊綠地,圍繞宣傳展示屏、下沉式透明設備觀察窗、綠色能源技術等設計建筑和景觀,將休閑、體驗、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融為一體,打造一個開放式電力科普公園,與周邊居民實現實時互動。
張照琨舉例說,通過踏電地面,當你走路或跑跳時產生電能,驅動墻體大屏幕,展示變電站運行情況、安全用電常識、電力設施保護等信息,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
透過下沉式透明設備觀察窗,變電站內部不再神秘,能看到其運行中的電力設備。設置環境數據監測點,對外公示站區范圍內噪音、電磁輻射的真實數值,消除周圍居民對電力設備運行是否有害環境的疑慮。
正式投運后,河西變電站將為容東片區居民與商業聚集區進行供電,并與其他變電站共同構建110千伏鏈式結構及10千伏雙環網,大幅提升區域供電可靠性,為用戶提供堅強的電力保障。
國網雄安新區供電公司規劃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帆表示,將根據雄安新區規劃,在新區全面推行共享融入式電網建設理念,大力推進電力設施和電線電纜入地,精心打造世界一流綠色智能電網。
工程還結合雄安新區規劃,推進電網工程與城市景觀融合建設,所有景觀設計完全與區域風貌、周邊環境相融合,不斷優化完善變電站節能和環保措施,打造環境友好型變電站,為新區規劃建設提供堅強可靠的電力保障。人民雄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