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傳言之后,中國最大的兩家船舶制造與配套企業中船重工集團(下稱中船重工)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下稱中國船舶)終于開始走上了合并的道路。
7月1日晚間,兩大集團旗下包括中國重工(601989)、中國海防(600764)、久之洋(300516)、中國動力(600482)、中國應急(300527)、中船防務(600685)、中船科技(600072)、中國船舶(600150)等8家上市公司集體發布公告,宣布“接實際控制人通知,中船重工正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籌劃戰略性重組,有關方案尚未確定,方案亦需獲得相關主管部門批準。”
從傳出有可能合并重組到最終“官宣”,中國造船業的整合雖然速度雖然遠遠低于外界的預期,但如果考慮到兩家企業近年來都馬不停蹄地進行資產梳理與業務架構的調整工作,因此在這樣“萬事俱備”且眾望所歸的節奏中順理成章實現最終整合,可能無論從新平臺的構建還是內部資產的整合而言,都將會更加順暢。
中船集團在業界被稱為“南船”,1999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拆分,以長江為界劃為南北兩家,中船集團獲得了一批中國最具實力的骨干造修船企業、船舶研究設計院所、船舶配套企業及船舶外貿公司,產品涵蓋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主要船型和液化天然氣船(LNG船)、海洋工程裝備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
而被稱為“北船”的中船重工則主要從事海軍裝備、民用船舶及配套、非船舶裝備的研發生產。在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上,中船重工位列233位,是全球造船企業中排名最高的。
在央企提升競爭力,縮減整體規模且“合并同類項”的大背景下,關于南北船最終將合并實際上并非不可預測的事件,并且無論從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還是兩家企業一直以來向外界所表明的態度看來,實際上都對這一結果有所預期,因此最終將在何時宣布,如何實施就成為關鍵問題。
早在2015年,時任中船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胡問鳴任中船重工董事長、黨組書記,時任中船重工副總經理董強任中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這次兩大集團一把手的“對調”,就非常符合央企一貫以來的合并前奏,只不過在紛紛擾擾傳言過后一切都沒發生。其后兩大集團高層還陸續發生了多次高層的互換,雖然當時無法與最終的合并聯系起來,但從兩家集團在這幾年里密集地進行內部調整的動向看來,很難想象這些人事調整背后沒有“帶著任務”的成分。
“實際上兩家公司雖然這幾年里沒有明確提到將合并,但都在為可能到來的合并默默做著準備,”一位接近中船重工的人士7月2日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包括一些優質資產的重組,不良資產的清出,以及兩家企業在業務上越來越清晰地互補式布局,其實都是在這樣大背景下的有意為之。”
比如中船重工旗下核心上市公司平臺中國重工在2017年9月宣布購買大連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大船重工)42.99%的股權和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武船重工)36.15%的股權這一動作,并且在2018年底將主要從事海工業務的青島武船重工出售給了母公司中船重工,以及更早的一系列資產剝離行為,都很好地完成了此前制定的“將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作為重點,目標是打造‘一大多小’格局,以中國重工為龍頭,同時輔以若干非船舶領域上市公司”這一目標。
進入今年以來,兩大集團繼續推進旗下上市公司通過資本運作厘清業務板塊結構和資產的節奏。比如中國船舶將船用動力業務通過資產置換重組注入中船防務,并用同樣的方式將船舶制造資產注入中國船舶。
前述接近中船重工的人士指出:“造船業此前最大的問題在于資源分散,產能過剩,而中船集團長于市場開拓能力,中船重工長于研發配套能力,正好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好的互補局面,這也是這么多年來外界對于兩大集團始終有合并預期的原因。合并之后形成一個旗艦級企業不僅可以減少內耗,集中資源,同時也能提升市場競爭力,更好參與到全球化的競爭中去。”
國金證券表示,此次南北船籌劃戰略性重組,是軍工行業重組、資產證券化的重大戰略舉措之一,新一輪軍工資產整合、證券化有望開啟,將釋放更多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