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召開的‘2017世界交通運輸大會’(WTC)層次高、規模大。據悉,僅收到的學術論文就多達1820篇。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學術論文和產學研相結合的報告等,預示著人類交通運輸技術發展的未來。”作為大會學部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冠名教授張占民近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表示。
張教授對大會的圓滿成功也是信心滿滿。他說:“我希望,本屆大會的成功舉辦會成為中國交通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交通,人類拓展天性的延伸
交通,在普通人眼中,是我們“衣食住行”四要素中的一個基本需求。但在張占民看來,交通的意義不僅如此,更是人類不斷探知未知世界,從而走到今天的保障。遠古人類用雙腳丈量每塊土地,不僅是為尋找食物,也是在探索未知世界,他們不滿足于自己的小空間,因此不斷擴大生存領地。從馬車到汽車;從輪船到飛機;從今天的火箭到未來的太空船,交通工具的改進代表著人類空間探索能力的逐步增強。交通,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類拓展天性的延伸。
“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都要服務于人類福祉的提升。”張占民說,“交通的發展讓人們出行更舒適、安全、經濟、快捷,讓人類觸及的空間越來越廣闊。”
彈性,交通基礎設施的未來
張占民教授還有一個頭銜——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彈性基礎設施和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在他看來,“有彈性”是發展的需要,勢必會成為未來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特點。
“發展是隨著需求而出現的。”張教授指出,在過去進行城市建設時,人們會追求最優化,希望窮盡資源的利用價值,但一個最優化的系統,也是最脆弱的系統,遭受意外的外部沖擊后很容易崩潰。由于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人類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不時出現的恐怖襲擊事件,更凸顯出基礎設施的脆弱性,因此才有了彈性基礎設施這一概念。彈性,意味著堅韌,也就是在進行系統最優化的同時,使系統更堅固,耐沖擊,易恢復。
具體到彈性交通系統,就要跟智慧城市這一概念聯系起來。張教授表示,在一個智慧城市中,各種基礎設施是連在一起的,具有極強的相互關聯性。智慧城市中的彈性交通設施,是系統中的系統,這種系統用傳統的數學公式很難描述。他說,其實現在有些交通設施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實現了彈性,比如機場的備用跑道,就起到了平衡備份的作用,但這只算是初級層次的彈性交通設施,若要構建一個完善的彈性交通系統,需要從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等多方面綜合考慮。
張占民教授強調,未來的交通要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和快捷化,就需要有很好穩定性、有彈性的基礎設施提供保障。有彈性的交通設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合作,交通走向世界的選擇
作為交通領域的知名專家,張占民教授經常往返于中美兩國之間,為促進兩國的科技交流獻策獻力。他表示,中國在交通領域已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國際合作;而若要向前更進一步,走向世界,仍需通過合作。
張占民教授說,一國交通產業發展水平能否領先,追根溯源還要看大學教育;要看學校的學術思想是否領先。大學是孵化新概念、新思想、新技術的地方,學生最不受傳統思維束縛,最容易迸發新的思想火花。而要保證學術思想領先,離不開人才的交流與合作。
他認為,目前中國高校等研究機構與國外的交流合作,僅通過訪學是不夠的,建立聯合研究中心是一條更好的途徑。兩國或幾個國家在某一領域建立聯合研究中心,不僅可以促進人員之間的彼此交流學習,更重要的是能在實際研究項目中培養、鍛煉人才,效果更好,也便于管理。
張占民教授還指出,中國的交通發展已到了一個新階段,速度加快,對信息的需求逐步擴大,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舉辦這樣一屆大會,不僅能匯集各國專業人士,研討技術和管理經驗,還能為將來的成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