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發達國家蓄勢占優和新興經濟體追趕比拼的雙重擠壓與挑戰,而制造業的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服務化的進程,對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模式和轉型升級產生著深刻影響。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加速推進和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制造業將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等發展進程,相關重點領域將迎來發展新機遇。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參與制造業的升級變革,并且已經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轉型路徑。
實施升級改造重大工程
5月18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布《關于實施制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針對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組織實施十大重點工程,全國各地掀起興建高新產業園區及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浪潮,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突破、大提速迅速展開。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率先成立三個“全國首個”———工業大數據交易中心、工業大數據聯盟和工業大數據實驗室,借助大數據實現實體工業與互聯網、物聯網的深度融合,先后引入20余家工業大數據企業集聚蕭山科技城。
內蒙古也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云計算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把大數據、云計算產業作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全區信用信息、食品追溯、政法、公安、民政、氣象、教育、文化等領域和部門的基礎數據平臺正逐步搭建完善,爭取把內蒙古建設成為“中國北方大數據中心、絲綢之路數據港、數據政府先試區、產業融合發展引導區、世界級大數據產業基地”,到2020年大數據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佛山市政府印發的《廣東省佛山市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提出,佛山新一輪改革的三大戰略定位是制造業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中國制造2025”區域示范試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試驗田,今后佛山市將圍繞制造業邁向中高端的目標,著力構建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財稅支持、金融服務、技術創新、貿易投資、要素供給、市場監管政策體系。山東省濰坊市“工業云平臺體驗中心”集展示、體驗、服務、培訓、交流、推廣活動于一體,集中呈現裝備制造企業在工業設計云服務平臺上,實現供應鏈協同商務、協同設計、協同制造的全過程。
智能化、服務化是方向
由于市場關注度高,新興的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和機器人等領域投資量大幅增長,目前我國宣布或已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40家。同時,在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以及傳感技術、控制技術高速發展的協同作用下,智能制造開始起步,推進傳統企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湖南省長沙市在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后,集中優勢資源,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產品和智能裝備,讓智能化深入長沙制造業的“毛細血管”,有力提升了企業產品、生產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山東省文登市南海新區把自動化、智能化作為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舉措,積極引導企業實行智能化改造,鼓勵企業進行“機器換人”,每年拿出1億元專項資金實施“百企升級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助力“智造”
需求企業不斷突破“錢緊”、“技窮”
兩大瓶頸。目前,我國機械工業服務型制造已全面延伸到下屬13個行業,實現了從研發設計到產品回收處理和再制造等各個環節完備的服務鏈條,并涌現出濰柴動力、杭州制氧機集團、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典型示范企業。華域汽車、比亞迪、濰柴動力、廣汽集團、福田汽車等汽車制造企業,在智能制造領域通過智能產品、智能工廠及智能制造,實現了大規模的客戶個性化定制。美的集團武漢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智能裝配線上,機器工業人自動進行焊接、組裝、檢測等工作,準確率達99%。
轉型升級需完成六個轉變
《IBM黃金十年制造企業轉型調查報告》指出,制造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應該具備以下幾個基礎:一是企業具有穩定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有能夠轉型的“本錢”和一定的投融資能力。二是企業對客戶的需求和行業市場的發展趨勢,要進行深入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三是企業要建立支撐轉型升級的資源,包括產品研發能力、支撐轉型升級的產品、營銷渠道資源整合能力以及足夠的研發、管理和營銷人才等。四是企業要擁有足夠支撐快速轉型的信息化平臺。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指出,我國在以工業升級為核心的結構調整中,需要淘汰的落后產能數量巨大,而需要快速發展的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還很幼稚。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認為,任何一次結構轉型都會有陣痛,最重要的是如何培育新供給、新動能和新的就業機會,減輕陣痛。
對此,有業界人士認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需完成六個轉變:從狹義外向型向全面開放型轉變、從加工制造型向創新創造型轉變、從勞動資源密集型向資本智力密集型轉變、從跟隨引進型向自主引領型轉變、從簡單規模擴張型向綜合效益提升型轉變、從粗放消耗型向集約環保型轉變。未來,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補三堂課:一是嚴格的消費者權益保護,二是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三是完善的企業信用體系。并按照市場化方式,一方面大力發展中高端先進制造業,一方面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提升品質和質量,最終形成制造業門類非常齊全、有所側重的制造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