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期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4.8%,改變了2015年全年工業利潤下降的局面。
怎么理解這一“改變”?如何看待2016年工業經濟走勢?3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年度報告(2015-2016)》認為,2015年我國工業經濟增速繼續下行,但結構調整取得進展。2016年我國工業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同時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穩中求進”仍然是工業發展的主旋律。預計2016年工業經濟增速可能會出現“前低后高”的走勢,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5%至6%。
工業運行面臨五大機遇
《報告》認為,2016年,我國工業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首先,工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要素投入結構逐漸由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為主,向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為主轉變。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傳統行業增速減緩,高技術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制造業等處于擴張狀態。二是原料和高能耗工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呈下降趨勢,機械電子工業、高技術制造業的投資比重不斷上升。三是資源型產品進口明顯增加,出口產品中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幅表現顯著,先進制造業出口交貨值占整體工業出口交貨值的比重高達60%以上,“中國制造”逐漸向“中國質造”轉變。
其次,“雙創”戰略及“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政策的實施,成為工業創新的內生動力。“雙創”戰略通過結構性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消除不利于創業、創新發展的各種制度束縛和桎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不斷開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中國制造2025”確立了提高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的戰略任務,不僅強調了企業技術創新,也強調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
再次,全球顛覆性技術的發展,成為工業創新外部助推力。以機器人、3D打印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技術,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等正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再工業化過程中的技術依托,讓世界制造業的生產方式、發展模式、產業形勢、組織方式等都會發生深刻的變革,朝著智能制造、協同制造、網絡制造以及綠色制造的方向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在一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同時,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區域協同戰略效益逐漸顯現,創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間。這些區域協同戰略既帶動了區域的平衡發展,也帶動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升了區域間各方面的融通便利程度,“一帶一路”還促使我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實現工業競爭力的提升和工業結構的調整。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為工業發展構筑有力的體制保障。政府的戰略、規劃、政策的引導,強化政府約束,嚴格實施市場準入標準,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等問題,使制造業得以可持續發展。2016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和政府之間可以有效補充和配合,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
尋求提升工業競爭力新路徑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如何為工業企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對此,《報告》建議:
第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培養工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實現工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打造服務型政府,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加快簡政放權,增強工業經濟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同時,要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積極培養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產品。
第二,擴大內需,激發消費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積極擴大和升級消費,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品,鼓勵商業業態創新,通過新供給催生新的消費需求,引導消費向智能、綠色、健康的方向發展。借助各種區域協同戰略,積極帶動中西部地區和各地城鎮化的發展,提振消費。同時,還要優化消費環境,促進制造企業服務化發展。
第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工業增長提供新動能。提高中高端產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推進我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能力建設,提升勞動與資源密集型產業、低技術水平產業的能力。
第四,提高投資效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著力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挖掘新的投資潛力,加大對民生、科技和環保項目的投資。改革投融資體制,發揮財政引導作用,激發民間資本活力。
第五,釋放企業活力,使其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處置僵尸企業、長期虧損企業和低效無效資產。積極出臺援助政策,緩解企業困難。借力“一帶一路”建設,讓更多的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第六,健全金融市場,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加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金融機構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信貸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經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中國工業的機遇與發展方向都對工程機械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而與中國工業利潤指數變化同步的是,今年2月的挖掘機銷量也在持續下跌后首次出現觸底反彈,為行業人士帶來了堅定發展的信心。與此同時,在前幾日召開的第十四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上,柳工董事長曾光安也同樣認為“春天即將來臨”!相信在行業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工程機械的春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