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關統計,2015年我國出口鋼材1.13億噸,同比增長22.9%;2016年1月份我國出口鋼材974萬噸,同比下降5.3%。今年初以來,國際市場對中國鋼鐵產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已接近20起。
中國的鋼材出口以及鋼鐵“走出去”的戰略,已經到了增長的瓶頸期,矛盾的爆發期,戰略的調整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鋼鐵企業必須認真研究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的問題,既要有“走出去”的戰略,更要有善于“走出去”戰術。
堅持國際化戰略方向,“走出去”是實現鋼鐵強國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隨著中國鋼材出口量呈增長趨勢,相關國家對我國鋼鐵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也隨之增加。2015年11月份,美歐9家鋼鐵協會發表聯合聲明,指責中國為全球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危機的主要影響者。
然而,無論是從出口比例還是從反傾銷裁決的結果看,我國不僅具備出口鋼材的空間,而且具有在國際貿易摩擦中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2015年,我國出口鋼材量占全部鋼材(含重復材)的比例為10%,遠不及業內公認的鋼鐵強國的日本、韓國等國家的30%以上的出口比例;中國企業積極應訴歐盟等對中國鋼鐵產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初裁稅率在近期案件中較低,說明中國企業并不存在嚴重的傾銷行為。
因此,作為世界鋼鐵生產大國,讓國際鋼鐵市場擁有中國聲音、中國價格和中國品牌是我們應有的自信和必須堅持的目標。國務院在《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結合“一帶一路”建設,通過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轉移部分產能,實現互利共贏;明確結合國內鋼鐵行業結構調整,以成套設備出口、投資、收購、承包工程等方式,在資源條件好、配套能力強、市場潛力大的重點國家建設煉鐵、煉鋼、鋼材等鋼鐵生產基地,帶動鋼鐵裝備對外輸出。
事實上,國際產能合作作為國家一項重要決策,要求鋼鐵企業“走出去”。中國有大量的優質鋼鐵產能,而“一帶一路”國家急需中國的優質產能用于建設和發展,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將優質產能轉移到需求更為旺盛的國家和地區,可以滿足當地需求,提升發展水平,實現共贏。
“走出去”還有講究戰術,讓中國鋼鐵的國際化之路更加順暢。
產能過剩是全球鋼鐵行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面臨的共性問題,需要全球鋼鐵產業共同努力。當前,頻繁的貿易摩擦正是給予我們戰略調整的提醒———如何實現更好地“走出去”?
一是要強化國際溝通和交流,維護好國際貿易秩序。
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國際貿易秩序是化解國際市場產能過剩的重要前提。近日,我國商務部發言人多次公開表示,中國政府和業界始終高度重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化解過剩產能的工作,過去一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此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表了《關于共同維護國際鋼鐵貿易秩序的聲明》,對“美歐9家鋼鐵協會稱全球鋼鐵行業正遭受產能過剩危機,中國鋼鐵行業是這一問題的主要影響者”明確表示完全不認同。隨著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的話語權的提高,我們應該做好與國際鋼鐵業界的溝通和交流,同時要與鋼鐵下游需求行業強化交流溝通,充分利用下游行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維護好國際貿易秩序。
二是要調整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推進出口供給側改革,穩中求進。
2015年我國鋼材出口同比增長20%以上,這是中國鋼鐵行業競爭力的體現;而1月份鋼材出口量的下滑,既有國內外市場價格變化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口阻力的加大。因此,我國鋼鐵企業既要鞏固傳統優勢,又要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開發新市場,并加強服務,塑造企業品牌形象。從產品結構來看,在2015年中國進口的900多萬噸鋼材中,以高端優特鋼為主,表明出口產品結構高端化是塑造中國品牌的必然選擇。從市場結構來看,國內鋼鐵企業除了要與歐美市場的下游用戶繼續深化合作、調整出口策略以外,還要進一步擴展市場范圍,實現全球均衡發展、合理布局。比如,2015年,沙鋼、永鋼等企業除了開展美標、韓標等產品認證以外,還積極開展印標等的認證,布局更多市場。而且,他們加強售后服務,受到用戶的歡迎。
三是增加海外投資和間接出口比例,合理規避貿易壁壘。
間接出口是有效的國際化戰略,企業可以利用其他機構現有的分銷渠道和經驗,迅速地將產品銷售到國外市場,還可以減輕資金負擔。隨著《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高速鐵路、軍工核電、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及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鋼鐵可以借助與上述領域企業合作的機會,在增加鋼鐵產品出口的同時提升鋼材的附加值。同時,鋼鐵企業通過在海外投資建廠,可以規避反傾銷政策且獲得優惠政策。例如,德龍鋼鐵集團先后在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采取從貿易、到加工、到軋鋼,再到冶煉的從后到前的分步投資策略,有效規避了風險,效果顯著。此外,開展雙方政府支持下的鋼鐵工業園區投資建設等,都是比較好的策略和戰術選擇。
“走出去”是鋼鐵走向強大的必經之路。可以預見,在中央方針政策指引下,經過“十三五”期間的調整升級、結構優化、效率提升,中國鋼鐵“走出去”前景廣闊,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