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國際,利用兩個市場化解過剩
出口是產品走出去,同時還要考慮產能走出去。以前我們以國內市場為主,現在逐漸調整為引進來走出去并重的結構,而“一帶一路”建設為鋼鐵更高水平走出去帶來了巨大機遇。
長期以來,中國鋼鐵產能到底是多還是少,多大產能恰當?爭論很多。有一組數據顯示,從美洲大陸被發現一直到現在,美國一共用了約100億噸鋼建造橋梁、鐵路、大廈、機場等;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到現在用了約60億噸鋼。中國從1949年到去年為止建設用鋼是85億噸左右。中國目前正處在發展階段,還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中國的國土面積計算,我認為也應在100億噸鋼左右。
經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特征,應辯證看待產能問題。美國、前蘇聯、日本、德國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鋼鐵產量都超過1億噸,現在高速發展階段過了,基礎設施已經完善,需求下降,現在鋼鐵產量都跌落到1億噸以下,也面臨痛苦的調整。美國以芝加哥為中心的五大湖周邊被稱為銹帶,也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現在中國鋼鐵產能也出現過剩,市場力量一定會作出調整,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有人希望經濟發展一直是平穩的,不多也不少,這是計劃經濟理想狀態,但事實上做不到。事實上經濟都是波浪式發展的,我認為波浪式發展才真正符合經濟規律。例如,現在很多鋼鐵企業不賺錢,甚至虧損,就不得不關停并轉;想生存必須努力創新求發展,如研發新產品、千方百計降成本、在環保上下功夫、努力走出去、轉型發展等,探索轉型升級之路,這樣我國鋼鐵工業才能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鋼鐵產量回落是必然會發生的。
在鋼材出口方面,我是贊成鋼坯出口應該加稅的,不鼓勵高能耗的低級鋼鐵產品出口,特別是低檔的鋼坯、鐵合金。對于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像管材、板材,中國在現在的發展階段不可能不出口,這是全球市場需求所決定的。我國去年鋼材出口大概接近1億噸,我國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眾多人口需要就業,這是國情決定的,機械設備、發電設備、冰箱、空調、汽車、輪船等帶出去鋼材也有8000萬噸左右,這兩項加在一起接近兩億噸。日本出口比例比我國多,日本沒有能源和鐵礦石,但出口鋼材約40%,我們出口鋼材11%左右。相對于鋼鐵生產大國,我國這一出口比例尚屬適度。
出口是產品走出去,同時還要考慮產能走出去。以前我們以國內市場為主,現在逐漸調整為引進來走出去并重的結構。近年來我國在國外投資,首先是澳大利亞恰那鐵礦,以后又投資秘魯鐵礦、巴西鐵礦。我國去年進口鐵礦石9.3億噸,鐵礦石進口依存度約為80%,走出去投資也是客觀需要。
目前,我國鋼鐵工業產能嚴重過剩,而“一帶一路”建設為鋼鐵更高水平走出去帶來了巨大機遇。“一帶一路”現在已經成為國家級戰略,全球都在積極參與,約涉及全球60%的人口、60多個國家。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中,大家既是利益共同體,也是命運共同體,鋼鐵企業大有文章可做。
例如,我國有些工業項目想轉移到哈薩克斯坦,其中有的項目與鋼鐵相關,哈薩克斯坦也非常贊成。以前,酒泉鋼廠就曾經想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因為他們有鐵礦,將來可以持續供應,當時由于一些原因沒有談成,現在借助“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我們可以考慮友好合作。印尼也是熱點投資國家,其鋼鐵產業規模小,但需求潛能巨大。最近,印尼主動來找我們尋求合作,因為印尼有大量海沙磁鐵礦,而他們本國的鋼鐵冶金相關企業并不多,所以希望與我們合作在當地建設鋼鐵相關項目,我認為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的,我曾去外交部進行商談,現在正在逐步推進。
我認為,鋼鐵已經成為我國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因此有實力走向國際、融入全球,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配置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努力進行結構調整,注重創新驅動,要在每一個細節中做文章,降本增效,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