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新建成的首鋼魯家山生物質垃圾焚燒發電廠,土建基本完成,設備全部到位,即將進入調試階段。
55米高的綠色廠房,外立面酷似魔方;100米高的煙囪,被裝飾成白色的魔杖……站在門頭溝區潭柘寺鎮魯家山山頂俯瞰,誰會想到,眼前這座規模如同超大購物中心的魔幻世界,就是總投資超過21億元、號稱“世界單體一次投運規模最大”的魯家山垃圾分類處理焚燒發電項目。而這套建筑造型設計名為“卡通”,最終勝出得益于魯家山項目用作青少年環保教育基地和門頭溝工業旅游項目的良苦用心。
為了找到山溝里的“卡通”,記者昨日(19日)頗費了一番周折。從山腳下的魯家灘村出發后,汽車沿著泥濘的土路顛簸了兩三公里,車速始終沒有超過20公里/小時。道路兩側罕見人家,惟有留守的施工大軍,在山谷中鋪設著逶迤的魯坨路。
“雖然這條路只有4.1公里,卻是連接門頭溝和六環路的大動脈,魯家山項目下半年投產后,每天會有來自豐臺、海淀、石景山、門頭溝四區的3000噸生活垃圾,從這條路被送進焚燒發電廠。”北京首鋼生物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賈延明還帶來了一個好消息,魯家山項目已基本完成土建和設備安裝,目前具備了設備調試的條件。“等魯坨路通車后,從山下到焚燒發電廠只需5分鐘。”
光是繞著綠色的焚燒廠房走了一圈,記者就用8分鐘。廠房正北面是垃圾清運車卸貨的出入口,出入口的設計十分講究,坐南向北正是迎合了廠房周圍三面環山的地質構造,把廠內垃圾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小。
通過一條近百米長的連廊,一座面積足有兩個標準游泳池大小的垃圾沉淀池,成了垃圾進廠后的第一站。“垃圾進廠后將在這里沉淀5至7天。”賈延明指著垃圾池說,由于焚燒垃圾的類型是“篩上物”,為了保證垃圾在焚燒爐內鼓風機的作用下充分燃燒,需要經過5至7天的發酵產生沼氣,同時排出垃圾中所含的滲瀝液。
在焚燒廠房門口的銘牌上,驕傲地標記著魯家山項目的“魔力”。項目設計生活垃圾焚燒能力日均3000噸,除去部分機組停機檢修的時間,垃圾年處理量可達100萬噸。垃圾主要來源為經分類收集和分選預處理后的生活垃圾。采用4臺750噸/日機械爐排式焚燒爐和2套30兆瓦抽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通過焚燒生活垃圾發電,年最大供熱量為48.9兆瓦——可滿足門頭溝地區100萬平方米建筑的用熱需求。
“項目如今已經具備了調試條件,技術人員都希望盡快投產。屆時,廠里每年總發電量可達3億度,上網電量為2.25億度,專門向北京地區供電。”賈延明說著帶記者走出焚燒廠房,廠房西側的汽機主控機房可是將生活垃圾轉化為光和熱的關鍵部位。
可對于垃圾焚燒廠的環保能力來說,能否成功“降服”二惡英,讓技術人員在建廠時著實費了一番腦筋。
“從密閉廠房內安裝的焚燒爐等設備結構可以看出,通過多個步驟來最大限度控制二惡英、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使其符合國際環保標準。”讓技術專家趙樹明挺直腰桿的,便是由一連串專業術語組成的環保設備。“爐膛”耐受溫度可達1000攝氏度的焚燒爐,要將850攝氏度定為生產溫度,為的就是使二惡英完全焚燒和分解。
焚燒產生的廢氣中含有大量氮氧化物和硫化物,絕對不能直接排放,為此,魯家山項目引入了國際上最全的處理設施,并利用大風扇給氣體降溫,這種“空冷”技術比起常規的“水冷”降溫法,可以節水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