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書記袁純清說,轉型跨越是山西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其基本理念是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即通過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把山西早日建成中部地區境日益向好的新山西正朝氣蓬勃地向世人走來。
做強煤炭產業,煤炭大省迎來循環經濟新時代
山西之長在于煤。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共產煤120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外調煤炭80多億噸,占全國外調量的80%。作為共和國的能源基地,做強煤炭產業既是山西自身利益所在,也直接關系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做強煤炭產業,首先要解決煤炭行業長期形成的“多、小、散、亂”的混亂格局。省委省政府想到做到,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實施了史無前例的煤炭資源大整合,對煤炭產業結構進行了革命性調整。大礦整合小礦重組,從根本上改變了多年來困擾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浪費、生態破壞、事故頻發的窘況。通過兼并重組,山西只保留礦井1053座,辦礦主體減少到130多家,單井年均產量增長到120萬噸以上,形成了4個億噸級、3個5000萬噸級、11個千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煤炭產業集團,山西煤炭企業實力空前強大。
“煤炭企業要真正做強,還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煤炭效益的最大化。”通過調查、思考,袁純清代表省委向煤炭企業提出新要求和新路徑。
發展循環經濟,同煤集團走在前頭。走進同煤集團的塔山循環經濟園區,一座座藍白色的廠房掩映在碧樹芳草之間,16平方公里的園區,看不到一點煤礦常見的黑色。園區圍繞一座年產1500萬噸的煤礦建有18個項目,每一個上游產品的廢棄物都是另一個下游產品的生產原材料,形成了“煤—電—建材”、“煤—化工”兩條完整的產業鏈,把煤炭“吃干榨盡”。“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上的革命,代表了中國煤炭工業、能源工業、資源型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中科院院士宋振騏高度贊揚塔山循環經濟園區。去年該園區實現產值174.3億元,利稅達60億元。目前,山西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煤炭循環經濟園區有20多個。
同煤集團拉長煤炭產業鏈,潞安集團則用劣質高硫煤提煉出市場搶手的合成油。因掌握了核心技術,提煉出的油質量達到歐Ⅴ標準。今年初該集團在前期年試產21萬噸的基礎上,提出建設年產540萬噸煤制油項目。目前,該項目已通過有關部門論證,進入實施階段。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生產600萬噸油品,可替代進口原油10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50億元,創利稅180億元。借此項目東風,潞安集團一舉從單一的煤炭生產企業,發展成為煤、電、油、化、硅綜合發展的綠色新型能源企業集團。
潞安煤變油,晉煤集團則打起煤礦安全生產最大的“殺手”——“瓦斯”的主意,開發利用這一寶貴的清潔能源。目前已開發出立體抽采瓦斯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項抽采技術,建成煤層氣抽采井2500多口,年可采氣15億立方米。“十二五”期間,該集團準備投入400多億元,新建抽采井2萬口,形成年產120億立方米的中國最大的煤層氣抽采企業。在煤層氣抽采中,晉煤集團還引入清潔發展機制,出售二氧化碳減排額度,第一個減排期可獲益1億美元。
發展循環經濟,山西正由單一的產煤大省、煤電基地向世界立體能源中心挺進!
做大非煤產業,非煤產品漂洋過海叫響全世界
山西因煤而興,問題由煤而生。采煤在嚴重地破壞山西生態環境的同時,更讓山西經濟患上了“煤依賴”癥:煤炭市場好,經濟就一路上升,全線飄紅;煤炭市場疲軟,經濟就停滯不前,甚至下滑。
根治“煤依賴”癥,最根本的辦法是走多元發展之路,大力發展非煤產品。省長王君說,“山西不僅要做好‘地下’這篇大文章,更要做好‘地上’這篇大文章!”“做好‘地上’這篇大文章,就是大力發展裝備制造、現代農業和文化產業等非煤產業,讓非煤產品形成品牌,沖出國門,走向世界。”
以太原為中心,建設中國裝備制造業基地是山西大力發展非煤產業邁出的第一步。省長親自抓,為裝備制造業規劃出美好前景:重點發展煤炭機械、汽車工業、鐵路裝備、新型電子信息裝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裝備等五大戰略性裝備制造行業,到2015年時,全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銷售收入超3000億元。
太重集團勇當排頭兵。這座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座重型機械廠有著光榮的歷史,累計開發重大新產品800多項,創造了共和國360多個第一,其中自主生產的TZ牌油膜軸承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同美國摩根公司、德國西馬克公司三足鼎立的競爭局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5立方米大型礦用挖掘機已出口俄羅斯等歐洲國家。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太重集團提出走“高端化、國際化、成套化”之路。董事長岳普煜自豪地說:“太重正在積極籌劃建立全球營銷網絡,計劃在印度、南美、巴西、澳大利亞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讓太重機械走向全世界!”
國企給力,民企也不甘落后。從一個不足百平方米的沿街小店發展成我國第一家民營卡車生產企業,山西大運集團創造了奇跡。奇跡過后又創奇跡:今年年初,該集團在一月內就接到埃及、厄瓜多爾、阿爾及利亞等境外公司50多億元的整車出口合同。據介紹,到2015年,集團卡車年產量將突破10萬輛,實現銷售收入300多億元。
多元發展,山西還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和文化產業。利用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的支持,投入60多億元實施了大同、晉中、運城三大農業示范區建設等“七大強農工程”,重點建設了芮城縣出口蘆筍安全示范區、萬榮縣出口蘋果安全示范區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山西的蘆筍、蘋果、核桃、兔肉等特色產品走出國門,遠銷到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些目前世界上食品檢疫準入最嚴格的國家。
發展文化產業,山西從改革文化體制起步。目前省直組建了出版傳媒集團、演藝集團等六大文化企業集團,11個市119個縣新建了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成立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274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全部轉企。山西提前一年完成了文化體制改革任務,文化生產力在改革中強力釋放。繼舞劇《一把酸棗》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一炮走紅后,呂梁市舞蹈藝術團又攜《鼓舞飛翔》、《紅燈籠》、《荷包情依依》等節目赴舊金山演出。去年全省有18個團、380多人赴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文化產業正沖出國門,迅速成為全省的支柱產業。狠抓生態建設,三晉重現山清水秀好風光:清新的空氣、秀麗的風光、優美的音樂,讓人心情格外舒暢。在山西省臨汾市汾河生態公園,年過花甲的郭建設用雙手捧起汾河水,激動得熱淚盈眶:“真想不到還能再看見清凌凌的汾河水啊!”自今年“五一”前夕公園開放以來,郭建設每天早晚都要來這里看看。
一位名叫郭建設的老人在汾河邊生活了大半輩子,他親眼見證了30年來汾河“由清變濁、由濁到無、由無到清”的滄桑史。汾河30年來的變遷,真實地記錄了山西經濟社會發展不平凡的歷程。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40萬平方公里,因水純凈甘醇,養育了近一半三晉兒女,被尊稱為山西的“母親河”。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汾河水量不斷下降,水質日漸惡化,到本世紀初,汾河成了“雨季過洪水、旱季沒流水、平時是污水”的病河。汾河污染嚴重,受害最深的是兩岸的老百姓:農田被毀,地里種不出莊稼;河水發臭,幾里外都能聞到……
其實被污染的何止是汾河!據統計,由于濫采亂伐,到本世紀初,山西的地下采空區達5000平方公里,地面塌陷區每年增加上百平方公里;采煤破壞了地下水系,上百萬人無水可吃;森林覆蓋率僅為10%,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嚴峻的生態形勢,嚴重威脅著山西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解決不好生態問題,不僅是失職,更是犯罪!”省委書記袁純清、省長王君如是說。抓生態建設,山西首先啟動了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程。工程按照流域生態功能要求,上游側重水源涵養及保護,中游側重水土保持和水資源合理利用,中下游側重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相結合,分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實施。近期階段是在兩年內投入150億元實施河道生態修復、流域生態整治、污水處理等十大治理工程。
執行省委省政府決策,各地毫不遲疑。汾河源頭的寧武縣“舍小家為大家”,當年就關停了流域內的26座煤礦。臨汾市長羅清宇親自掛帥擔任治理工程的總指揮,舉全市之力對汾河進行治理美化。晉中市從關停兩岸3公里內的污染企業入手,全面整治污染源。經過兩年的努力,斷流了十多年的汾河“清水復流”。
汾河再現長流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2+10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治理全省的山山水水。陽泉市圍繞“宜居城市”建設,大力實施清潔能源改造、揚塵治理、重點污染源關停搬遷等工程,先后建成了熱電聯產、燃氣利用、垃圾處理等一批環境基礎設施,關閉了娘子關電廠、國陽一電等污染企業,完成了592家工業污染源治理任務。隨后又投入3億元,對市區周邊26座、4300畝矸石山進行綜合治理,給昔日的“火焰山”披上了綠裝。污染少了,綠地多了,陽泉的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去年二級以上天數達到了348天。長治市大力實施“山川綠起來、河水流起來、空氣清起來、環境美起來、經濟循環干起來”的“五起來工程”。實施的結果,長治變成全國聞名的“園林化城市”、“宜居城市”和“魅力城市”!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一曲《人說山西好風光》唱出了山西人的自信和自豪!如今,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帶領下,全省人民轉型發展,跨越發展,一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環境優美、人民幸福的新山西一定會屹立在中華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