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美國制造業似乎一直在滑向絕望的深淵。各家公司一直急切地將業務外包到中國、印度和墨西哥等低成本生產國。隨著生產業務一同流出美國的是制造業工作崗位。雖然偶爾可能會有某家公司將一些制造業務遷回美國,但這只是涓涓細流,這些例外事件似乎恰好證明業務外遷才是美國制造業的主流。目前將部分生產業務遷回美國的只有通用電氣和卡特彼勒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公司。
現在,這種局面可能要改變了。據報道,美國制造行業從上月開始有抬頭的趨勢。
全球需求增加
建筑行業在經歷了嚴冬之后,在今年3月得到回升。對飽受苦難的房地產行業帶來一些慰藉。美國渣打銀行經濟學家大衛·西門斯(音譯)說道:“制造業仍是經濟復蘇的重要推手。”新訂單、新制造推動經濟提升,創造就業機會“似乎已發展到了一個顯著的勢頭,2011年頭四個月的就業指數是過去38年來最高的。”ISM主席諾波特·歐(音譯)說道。最近勞工部指出,領先的制造商在傳統的“鐵銹地帶”(指從前工業繁盛今已衰落的發達國家一些地區)增加了就業人數,同時在第一季度的盈利也相當可觀。西門斯說道,遺憾的是,這只是大公司展現出的優勢,并不能反映中小型企業的現狀,中小企業也曾促進美國就業人數的增加。
諾波特認為,價格最近大幅度的上漲,是因為石油和其他物品的成本增加。“價格增長過快,供應商希望增加已接受到還未發貨的訂單的價格,”一位高級官員說道,同時其他官員警告道:“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對利潤造成極大的壓力。”ISM追蹤的18項工業中的17項均有上升,木制品、塑料制品、橡膠制品和主要金屬制品等。唯一有所萎縮的工業是家具及其相關產品。美國商務部的另一份資料顯示,建筑消耗的資金在3月有所回升。在三月的花費上升了1.4%,超過了預測的0.4%的增長幅度。收益的主要來源是私有住宅的增長,增長2.2%達4761億美元,公共建設的消費增長0.1%,達2928億美元。私有住宅建設上升了2.6%,美國高頻經濟顧問群的首席經濟學家伊恩·謝弗德森說道:“所有的增長都來自于房屋改良,新建房屋下降了1.1%,這一結果真讓人失望。”
盡管如此,美國制造業持續擴大,主要歸因于全球需求增加。美國大型企業、知名企業在賬目均顯示,在一季度的運營狀況佳、并超過預期表現。例如,卡特彼勒公司和康明斯公司的報表顯示,其主要的收益是來自于新興經濟體,例如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機械生產廠家之一,卡特彼勒的數據格外鼓舞人心。該公司在一季度極其強勁的經濟結果遠遠超過預測,因為在中國、印度、巴西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增加、鞏固,事實上一季度的盈利已達到預測中2011全年的盈利。更重要的是,美國不止逐步恢復自身經濟,更持續擴大起全球制造業的領頭羊地位。
中國制造PK美國制造
奧巴馬政府想必會歡迎波士頓咨詢公司的這份研究報告。因為在奧巴馬為美國經濟持續改善所擬定的諸項計劃中,美國制造業的復興是一個關鍵組成部分。目前,美國各州大幅度的稅收優惠,正在使一些導致美國企業決定將生產業務遷到海外的理由開始變得不那么充分,甚至還使一些企業打消了將業務遷離美國的想法。近幾個月來,卡特彼勒、通用電氣、福特等美國制造業巨頭紛紛宣布計劃,對于在美制造業投入新資金。
回過頭來看,由于克林頓、小布什政府對美國制造業缺乏足夠重視,才使得中國制造業迅速崛起。雖然美國制造并不像一般人想象中那么衰落,但如果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鼎盛時代相比,美國制造業如今的地位確實下降明顯。國際上,美國制造業1950年代最高峰時期占全球制造業比重要超過40%,現在只有20%。而在國內,美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時的30%下滑至11%左右。
正是在美國制造處于低潮時,20年來,中國制造搶占了先機,在全球市場有了應有的地位。由于中國擁有眾多低成本勞動力,高工資收入的美國無法與中國在需要大量工人生產的產品上競爭,如玩具、服裝、家用電器等超市可見的產品等。因而充斥全球媒體的似乎只有中國制造,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超市里,人們會看到許多衣服或電器上貼著“中國制造”標簽,外國消費者都在購買中國制造。
在很多人眼中,美國則制造需要更多科技和工程技術的產品,如飛機、半導體和機械等,好像除了電腦軟件、醫藥、飛機和好萊塢的電影就不生產什么了。盡管如此,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可見,“美國制造”并沒有消失,只不過在日常生活用品領域比較少見罷了。
更重要的是,美國制造業已經悄悄地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轉化和升級。除了美國本土外,目前轉移到中國等國家加工的產品,其品牌和設計都是美國人的。以汽車產業為例。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都是美國的汽車品牌,而轉移到中國的只是生產基地,企業真正的“大腦”還在美國。中國汽車業雖然在慢慢替代美國汽車業,但是替代不能僅僅指我們比他們多生產了多少輛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牌汽車。
制造業雇員超千萬
經濟學家杰瑞·杰希諾斯基在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認主席一職14年。他說:“我們持續得到來自制造業的好消息。制造業的復蘇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長期等待又期待極高的。”
最近,美聯儲消息稱,制造業比其他行業增長得快,其差額達到3∶1。這預示著在未來更長時間里的吉兆。被國外激烈的競爭和近年來最大的經濟衰退災難逼到了墻角,制造商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進行了二戰以后最大的轉變。現在,制造業公司已創造了大量的收益,并投資新廠房公司、新技術、在崗培訓、戰略兼并和全球化等項目中。
人口調查局在貿易報告中也有好消息。美國在2010年實現出口21%的增長,達到1.289萬億美元,是自1988年來最大的增長。而其中超過85%的出口貨物為制成品,總額達到1.098萬億美元。也許與美國民眾所了解到的相反,至少從制成品的美元價值上來說,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根據密歇根大學的經濟金融講師馬克·佩里所調查,自2004年開始的每年,美國的制造產出超過2萬億美元(2005年定制美元),是20世紀70年代的產出的2倍。美國制造業生產了全球22%的制成品,日本占13%。美國能在世界市場占有如此份額,主要是因為主要的制造公司在各方面都是領先者領導才能、創新意識、全球戰略、制造能力、利益率等。在道瓊斯30家公司中,一半以上都屬于制造業包括3M,卡特彼勒和英特爾。
部分人認為美國在制造業上落后了,因為制造業的就業機會下降。與國外廉價勞動力市場相比,美國本土的制造業復興依靠的是創新,以創新來促進增長,并減少勞動成本。但美國仍有1200萬人從事制造業,工廠也重新開始招人。2010年,制造業就業機會提高了1%,這是自1997年來的第一次增長。制造業同時也支持其他行業的運作,例如采礦、零售和服務。
為保持制造業的復興,政府應制定一套有市場競爭力的日程表,包括貿易和出口擴張、鼓勵技術的應用和創新,將稅收系統現代化,投資教育和培訓。應看到美國的制造業復蘇,并借此創造經濟增長、提高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