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關閉了歐洲、加拿大、澳洲的16家工廠,這些產能將轉向中國。”5月20日,山特維克礦山工程機械總裁拉爾斯·約瑟夫松(LarsJosefsson)說,“同樣是在去年,本公司全球最大的裝配中心在上海嘉定落成,到今年8月份,我還會再去嘉定,為新的研發中心揭幕。”
作為中瑞創新周的主題活動之一,山特維克礦山工程機械在北京舉辦了“未來采礦業”研討會,拉爾斯是在研討會期間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作出上述表示的。
萬綠叢中一點紅
中國并不是山特維克礦山工程機械公司最大的市場。2009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20億美元,而其在中國的銷售收入為44億元人民幣(約6億美元),排在美國、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亞和德國之后。
但是,在傳統國際市場負增長之際,來自中國的增長令人振奮。2008年,該公司在華銷售額增長75%。2009年,這一數字刷新為92%。山特維克在中國所獲得的不止于“正常運轉”,而是難能可貴的“積極發展”。
拉爾斯說:“中國市場是增長最快的市場,其銷售額在不斷增加。”
在全球蕭條的背景下,中國市場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于是,山特維克加緊了在中國擴張的步伐。
2009年4月,山特維克礦山工程機械對全球進行了新的戰略布局,中國、日本及韓國被規劃為新的東亞區,而上海則成為東亞區的總部。
2009年5月,無錫工廠建成投產,為礦山機械廣大用戶提供高品質的礦用截齒系統。
2009年7月,上海嘉定工廠二期也建成投產,規模是一期工廠的7倍。新工廠每年可向亞洲及世界其他地方的礦山工程機械市場供應3000多臺/套設備。
談及上海的裝配中心時,拉爾斯表示:“2005年我們在嘉定建了一個裝配中心,但2006年產能已經飽和,因此考慮擴建計劃,把原工廠產能提高了7倍,并搬遷到現在的地址。之所以選在上海,一是更貼近快速成長的中國客戶,縮短交貨時間;二是上海正在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對山特維克業務拓展方面也有保障。”
在2006年之前,該公司所有對華銷售的產品都是進口的。但是快速增長的需求迫使山特維克盡快實現本土化。
“必須有75%~80%的產品在中國制造。”拉爾斯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為快速有效實現本土化,山特維克當務之急乃是馬上建立起在華服務中心,同時加大從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外工廠到中國工廠的技術轉移力度,來實現中國買家降低能耗和提高自動化的市場目的。”
同時,拉爾斯強調,上海的工廠不是僅針對國內的,而是針對全球的。其45%的產能將用于供應國際市場。
在山特維克的戰略圖景當中,中國市場已經悄然由配角變為主角。
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們在中國的高端產品市場上主要和外國公司競爭,但在中低端設備市場上面臨的是和中國本土公司的競爭,目前的市場份額還不太高,這正是我們最希望改變的一個狀況。”在采訪中,拉爾斯表露了對中低端市場的野心。
山特維克礦山工程機械是全球最大的礦山設備供應商,去年該公司銷售額達到326億瑞典克朗,其中除建筑機械外,絕大部分是礦山機械。
作為全球領先的公司,山特維克為客戶提供廣泛的產品、服務和礦山行業的綜合解決方案。該公司全系列產品線包括鉆孔和鑿巖沒備、鑿巖鉆具和系統、破碎和拆除沒備、持續采礦和掘進設備、物料搬運和破碎篩分設備等,且大多擁有全球領先的生產工藝及產品技術。
問題在于,先進的不一定是適用的。在5月20日的“未來采礦業”研討會上,有來自礦山行業的專家笑言:“現在礦山要解決的不是智能開采,而是機械開采。”的確,在眾多的中小型煤礦,即便是機械化作業也沒能實現全覆蓋。
這就不難理解山特維克進駐中低端市場的戰略調整。可以預見,在這塊中國制造占主導的市場,該公司會遭遇如中信重工、北方重工等國內龍頭企業的阻擊。因此,了解客戶的需求并有針對的進行研發成為關鍵,即將落戶上海的研發中心或許就是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埋下伏筆。
同時,最近國家整合重組國內煤炭資源,中小型煤礦逐漸退出已成為事實,這也為價格相對高昂的山特維克產品進一步打開市場創造了契機。
盡管產品路線作了調整,但是對現有產品以外的市場,山特維克毫不動心。拉爾斯說:“我們不打算生產量大面廣的產品,雖然這些市場也很紅火。原因在于,這些產品我們歷史上沒有做過,而且市場競爭很激烈,進入的門檻比較高。”
他還表示,在量大面廣的產品市場上,如果有需要,山特維克會采取合作生產的方式。言下之意,山特維克會在礦山設備領域“咬定青山不放松”。
專注礦山設備,進而形成專業研發、生產,或許,正是這個公司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