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宏觀調控呼之欲出
行政式抑制產能過剩又開始重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8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決定從市場準入、環評監管、供地用地、金融政策、信息發布等方面入手嚴格把關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和擴張。
目前出臺這樣的政策,給市場的信號,不外乎兩個:那個不讓進的行業領域有大錢賺,不過不讓你賺;經濟出現一些過熱跡象,政府要調整收縮了。
這些做法看起來,很有點2004、2007年時候宏觀調控的意思。今年年初出臺的振興十大規劃,油墨還沒有干呢,怎么現在又來調整了呢?據說振興規劃里面就有調整的說法,這和“有保有壓”的含義一致。但問題是,政府官員如何得知行業內哪個產品更符合市場需求?這是企業老總干的活!以鋼材為例,去年年底,國家出臺4萬億投資計劃之后,國有大中型鋼鐵企業的老總都非常郁悶,因為基建項目所消耗的鋼材完全是低端長材品種,而這些品種的生產線,早在前幾年就被發改委下達產業調整命令給淘汰了。國有鋼鐵企業現在的生產能力,主要體現在高端板材品種上。但市場目前卻是對低端長材的需求暴增,這個供需缺口,最后卻被民營中小鋼鐵企業填補了。今年房地產行業出乎意料的火爆,對于國有大中型鋼鐵企業來說,好處也是有限,因為建筑用鋼也是低端品種,他們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兒,這目前還是中小鋼鐵廠家的地盤。市場這些行情走勢,不是國有鋼鐵企業老總不明白,而是政府部門下文件“規劃指引”的結果。
這種情況,在十多年前紡織行業也發生過,1993年對于紡織行業生產過剩的處理手段就是,限產壓錠。國營紡織廠將紗錠扔到大馬路上燒掉,以壓縮產能。1993年的紡織業產能和現在相比,簡直低得可笑。
現在仿佛再現當年紡織業整頓一幕。在一輪繁榮周期里面,國有經濟勢力依仗政府行政權力,通常總能牟取蛋糕上面的奶油。但這只是暫時現象,從長遠看,唯有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經歷過行業周期歷練的企業才能堅持到最后。
中國2001年以來的此輪繁榮周期,諸多經濟學者和分析人士都不以為然,因為 “國進民退”以及政府宏觀調控的常規化,都背離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行政性干預再次強化
在當前國內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刻,中央已經數次明確了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的方向不動搖,下半年政策基調至少在口頭上寬松已是毋庸置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對貨幣過多、通脹風險、產能過剩等問題的擔憂,政策“微調”過程中出現的行政性干預經濟趨勢正越來越明顯。
近期,水價、天然氣價格、電價、景區門票價格等公共品幾乎全是調價聲,以豬肉、雞蛋為首的農產品價格更是一路高漲,甚至連醫院制劑價格普漲也已板上釘釘。為此,國家發改委近日下發通知維穩國慶期間價格環境,將保物價穩定提升至保國慶的高度,實際上8月份發改委已經連續出臺4份文件穩定物價。最新的消息還顯示,隨著漲價潮的到來,電價改革已陷入了死局,煤電僵局估計還得持續,年內恐怕不會有實質性進展,資源稅改革也可能再次推遲。此前,在上半年樓市和股市飆升,而CPI、PPI仍“雙負”的態勢下,對通縮通脹的爭議就一直不斷。雖然通脹問題尚不能上升到中央決策層面,但一些政策執行部門對通脹的擔憂已漸露端倪,只是在中央三令五申下才逐步“統一思想”。
貨幣政策“微調”實際過程中的信貸干預也可能超出意料。上半年的貸款放得太多了,下半年貨幣政策在保持適度寬松基調的背景下進行“微調”早已吹響號角。但從目前的形勢看,貨幣政策的“微調”似已明顯超過適度寬松的力度。據悉,截至8月25日,四大行當月新增各項人民幣貸款總計僅1100億元上下,8月信貸增長可能會超預期地回落,甚至可能出現同比負增長的局面,一些銀行已經對下半年放貸實行了強勢的規模控制。這其中有銀行資本充足率約束和季節性回調的原因,但行政干預信貸的可能性還在進一步增大。
此前,全國人大財經委在一份調研報告中披露,有19個行業呈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但問題是,產能過剩并不是現在才有的毛病,而是多年來困擾中國經濟增長的痼疾。為了今年中國經濟“保八”,中央匆匆出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這些政策的實質是要加大投資、加大供給,極少考慮到消費需求,這些刺激政策也就難免引發粗放型經濟增長和新一輪產能過剩。要知道,中小鋼廠、水泥廠、煤礦之所以能夠生存的背后實際上是市場需求在支撐。而在行政命令下,調控產能過剩往往犧牲的又是中小企業,這實際上等于在它們剛剛嘗到經濟復蘇甜頭的時候又當頭一棒,這樣的政策如何讓其加快投資步伐呢?
“壓縮過剩產能”、“結構調整”等等宏觀調控的詞語,最早出現在1980年代中期。當時的香港人,初次接觸這類“中國國情”,都感到有點無厘頭:行業產能如果過剩,商品銷路自然有問題,如果還死命生產,那不是拿自己的錢開玩笑么?還用得著出政策,教我怎么做生意?反過來,如果產品的市場需求非常旺盛,自然拼命搞生產以滿足市場,也不用來保,因為從邏輯上說,只要價格體系靈活而富有彈性,行業產能永遠不會過剩,永遠不需要政策來調整。
經過30多年的改革,在市場經濟理念深入人心后,還居然有“壓縮過剩產能”云云,那只能猜測:這些行業類別是否就是“共和國長子”們的禁臠?旁人不得染指?因為如果單從行業調整上來說,解決高污染、高耗能問題,那是環境政策和能源價格調整,其實不涉及行業準入和其他行業政策的配套問題。
連中央自己也說:經濟目前剛剛企穩而且非常脆弱,未來是非常不確定的,復蘇隨時夭折。現在就在各路資本都對未來謹慎樂觀的時候,政府突然發出收縮的信號,大家還開不開工搞生產了?
為改變經濟復蘇“重量輕質”局面?
在積極財政和寬松貨幣政策強心劑下,中國經濟今年上半年已明顯企穩,GDP的快速回升讓市場越來越樂觀。不過在經濟復蘇勢頭日益強勁的同時,問題卻并沒有減少,國內出口的持續低迷,股市、樓市的泡沫隱憂,民間投資的不活躍,就業形勢的嚴峻等問題都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天量的流動性、股市樓市的泡沫積聚使得下半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微調或轉向的呼聲漸起。
不過,在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刻,政府關鍵的政策支持當然不會拖后腿。從當前的國內外形勢來判斷,下半年整個宏觀政策寬松的基調顯然難以改變。事實上,溫家寶總理在7~8月底短短的40天時間里,就9次強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動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強刺激政策之下,在部分經濟領域出現的快速復蘇,也在醞釀新一輪過熱風險。盡管短期內通脹基本無憂,但支撐這一輪樓市和股市上漲的主因,是空前過剩的流動性,樓市和股市的泡沫正在加速積聚,中國經濟未來1~2年內通縮向通脹轉化的可能性在明顯加大。
事實上,盡管中國政府在刺激經濟的政策中也多次強調經濟結構調整,強調大力增加老百姓收入,強調保就業等問題,但在上半年的經濟復蘇進程中,這些方面很大程度上又被忽略了,過去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卻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筆者看來,現在中國經濟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以搞新泡沫來拯救舊泡沫的做法,但這種拿通脹來治通縮是有很大風險的——這就好比在未來擺放了一臺碎紙機,把所有國民財富都嚼爛,經濟增速的過快可能在將來成為吃人的“猛虎”。中國政府現在要考慮的不是經濟是否應該繼續刺激,而是應該考慮經濟復蘇如何才能精耕細作,如何從“重量輕質”的增長怪圈中走出去,否則,前面等待中國經濟的又是新一輪過熱風險。
目前最尷尬的是民間投資并沒有快速跟上。
中央當然也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近期有不少跡象顯示政策松綁民間投資的可能性在加大。在筆者看來,需要警惕的是,近期的一些經濟調控措施使得新一輪行政性干預又再度強化,這顯然不利于民間投資的回暖復蘇,因為這種政策干預的受傷者實際上大多是中小企業。而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干預政策是很短視的,往往會適得其反,畢竟市場是不以政府調控意志為轉移的,不論是抑制價格,還是控制產能,以及干預信貸,最后都很可能與初衷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