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中,祖籍福建,出生于馬來西亞,在新加坡長大。從9歲開始在路邊攤上賣水果,逐漸發展到從事水果批發、果菜進出口業務。今天,他創辦的的復發中記公司已經是中國,也是亞洲最大的新鮮水果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全球排名第七,產品遠銷五十多個國家。胡錦濤主席出訪智利時,禮品水果便是由他的公司提供。余大中本人也成為建國五十周年時國務院表彰的100名海外投資企業家之一。
2004年12月26日晚,余大中做客農大,在東區主樓五層會議室與我校生命科學實驗班的同學以及部分食品、資環學院的研究生一起分享了他的創業經驗并回答了大家的一些問題,教務處處長吳文良、食品學院李全宏教授參加了講座。
充滿艱辛的人生第一桶金
余大中的童年可謂坎坷,在他九歲時,父親不幸遭遇車禍,從此失去了一條腿。作為長子,他不得不離開學校,承擔起照顧母親和七個弟妹的責任。開始在路邊小攤做工,十二歲到香蕉店做學徒,一些打掃衛生的零活也是他的分內工作。到十四歲,余大中開始幫忙打管攤子。家境窘迫,他的衣服總是補了又補。十六歲,余大中父親去世時,甚至沒有錢來建一座墳墓。
那時,能負擔一家人的生計就是余大中的全部追求。他希望可以通過親戚朋友來籌集一百元錢,自己擺一家小攤,但是這個愿望沒有實現。于是,別人每天工作六個小時,他工作十八個小時。就是憑著這樣的毅力,他終于擁有了自己固定的攤床。
“我做了18年的小攤,公司最初的成本也只有一萬元錢。人生的第一桶金,真的是非常困難。”余大中的坦誠感染了在座的很多同學。
于大中看中國水果產業現狀
“中國在水果產業方面是一個大國,但并不是世界強國。”余大中如是說。
他認為,加入WTO以后,中國進軍國際市場最具優勢和前途的三種產業都屬于農業——水果、蔬菜以及花卉。這些都需要大量勞動力,而中國勞動力資源十分充足。
“現在的農業,應該不同于以前,要由小攤轉為大攤。中國大部分水果企業的最大弊端是各個環節不配套,我的經驗是應該建立一個有規劃的產業鏈,并且做一個模型,從而推廣到產業鏈的不同環節。白手起家固然很難,但是要在市場上站住腳,并且繼續發展則是一件更難的事情。”
了解市場需求,進行市場開發
如何更好地開發市場,余大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在市場開發的過程中,我們所必須了解的首先是市場的需求。不同于過去幾十年,現在的人們不再滿足于最基本的溫飽要求,轉而追求健康食品。這時,蔬菜和水果便成為人類在追求健康道路上的必需品。其次,企業必須看到,所準備投生產產品的市場需求是多少,已有產品是否已經達到飽和。”
“我們還要密切關注消費者的口味的變化。比如說,在英國,以前大家都比較喜歡甜一點的水果,但是現在卻偏向于酸味較重的。”他笑了笑,“那么,花在如何使水果變得更甜的幾年研究全白費了!”
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余大中將中國和美國的大蒜的生產加工做了一個比較,美國的加工方法先進,管理也很科學。按理說他們的成本應該比中國低,但是恰恰相反,美國的一個勞動力的工資是60到80美元一天,而中國的勞動力是3美元一天。所以總體來說,中國的成本反而低得多。“在商業中,難免會有競爭,而知己知彼,便是我們贏得勝利的前提條件。”
在生產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廢物,掩埋不僅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而且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上,他談到,對于這些廢物,舉大蒜皮為例來說,企業所追求的是如何環保地去將它們變廢為寶,并創造出高效益。“經過研究,我們發現,大蒜皮里面含有很多的有機營養成分,對于雞的免疫有增強功能。于是,我們與飼料加工廠合作,將其作為營養飼料配料的一部分,按所需比例加入,創收不少。”
重視品種、品質和品牌
如何讓自己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站得住腳?余大中強調了三個“品”字,即品種、品質和品牌。
他首先強調了品種的改良,要不斷地創新。余大中舉例說,如果草莓糖份很少,又不耐儲存且個頭小,就難以出口。而在香港,優質草莓賣到6個50元港幣依然供不應求。
其次是品質,“我們要產量也要質量,而不能20%加工,80%拿去處理掉。”余大中介紹說,在種植水果以前要把1~1.5米的土翻松,把土壤拿去化驗,以配制適合的肥料。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品牌誠信也是至關重要的。只要打響了品牌,就可以將價格抬高到比一般價格高30%到50%。余大中表示,一些食品產業中的知名品牌,例如肯德基、麥當勞等,對于原材料供應的要求是特別嚴格的,他們下第一筆訂單,往往要考慮幾年的時間,以后確立了品牌的誠信度,才會繼續合作。